您好,欢迎来到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资源互动 >> 技术交易
《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发布



让科技成果转化有标可依——《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发布

 

2016-08-09 创新创业服务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让生产力发挥实效的最后一公里。然而,这最后一公里走起来却并不平坦,充满着路障与坎坷。

近年来,为打破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让高冷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深闺,让科研青苹果变为产业红苹果,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法规文件。尤其是近一年来,更是连出三记重拳:从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到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再到最近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这些政策涉及研发资金管理、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专利资助、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为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最核心的就是价值评估,怎么才能让供给和需求方做到心中有数?科技成果转化是否有标准去衡量?近日发布的全国首个科技服务业团体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简称《评价规范》)给出了答案。

这项《评价规范》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发布。旨在为科技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评价依据和操作规范,引领和规范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实现科技服务标准化,助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需要专业的评价工具、专业的人才团队和专业的服务体系,从而对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进行挖掘评测、方案策划、资源整合和促进服务。但是之前并没有相应的标准体系,因此,建立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理事长刘东威说。

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

《评价规范》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九大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优势,推动首都科技服务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投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潮流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刘东威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创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重大缺陷。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已达57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354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在3万件以上省部级的科研成果更多。而在国家级的3万余项科技成果中只有约20%左右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其中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同家60%的贡献率。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这无疑是对科技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如果科技成果不能在生产中转化,水平再高,价值再大,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

 “事实上,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也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要开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局面,就必然需要创新的思路开拓创新的模式。一项科技成果能否及时成功转化,涉及技术研发、权属转让、价值评估、资金投入、工程化工艺化及市场营销等。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连接这些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刘东威说。

因为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具备成熟的市场转化条件。科技成果需要筛选,哪些是马上能转的,哪些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来进一步培育。刘东威说,转化的目标市场、支撑条件、产品化条件、商品化条件等等都需要评价和判断。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国外,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同时具备法律和商务谈判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构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他们能够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对科技成果的价值筛选、包装培育,实现技术有效保护和价值增值,通过针对性技术营销和商业谈判创造最大市场价值。

但是,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专业能力,即使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主观愿望,却囿于专业能力,只能


客服热线:0519-83297678 18001502158 18994758929 传真号码:0519-83297678
主办:常州智慧通创新创业策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10室 邮编:213000 苏ICP备11078573号
技术支持:易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