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政策 >>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
连载:“新医疗”驱动力篇

来源:和君咨询

文:和君医药医疗研究中心、和君合伙人  丁立朝


前言:在以药养医大背景下,传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着大处方、过度医疗等弊端,已不再适应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新医疗”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医疗”的概念最早在河北省《2016-2020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我们推断,“新医疗”这一概念将会被快速传播,或许会成为一个热词。


一、供需矛盾的加剧,催生医疗健康行业新趋势——新医疗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疾病谱的变迁,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健康意识的提升,民众的医疗健康需求猛增,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持续快速增长。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医疗大健康行业整体规模在2020年要超过8万亿,2030年超过16万亿。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医疗体制问题重重,患多医少,供给严重不足,人民群众看病难。在以药养医大环境下,传统的医疗健康体系存在大处方、过度医疗等弊端,且不重视病前的预防干预和病后的康复护理,导致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需求的无限性(不断升级)与供给的有限性(资源有限)。基于此,催生了十万亿级的大市场和无数细分子行业,和各种消费乱象。


我们认为,传统的医疗健康体系极大地限制了行业的进步,已经不再适应产业未来的发展,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增长的逻辑将发生重构,而引领这一趋势的新体系我们称之为——“新医疗”。


二、何谓“新医疗”


我们从质量效果和花费两个维度来评价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如图1),整个体系可分为四个象限。


 

图1:医疗健康服务四象限模型


高端医疗:花费多,健康结果、服务质量、病人安全更好,但聚焦在高端人群,如和睦家、海外医疗等,能够获得更好体验和更好的结果,市场容量也较小,不能大规模普及。


传统医疗:现有医疗体系,花费多,但质量没有保证。如某系医疗,不仅花费多,健康也不能保证;公立医院也错在大处方、过度医疗等行为,如滥用抗生素、剖腹产比例高等。现行医疗健康体系已不再使用未来的发展,亟需改变。


迷信医疗:如民间不靠谱偏方,江湖游医等,虽然花费不多,但对于健康益处不大,甚至有害。


新医疗:区别于传统医疗,特指以卫生服务的价值为目标的医疗,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方便快捷地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服务质量和病人安全。我们认为,“新医疗”将会是医疗健康产业的趋势,正在逐渐演进中。


三、新医疗驱动力解析


消费升级、医改新政以及技术/模式创新与重构是“新医疗”的三大驱动力量。其中,消费升级是基础驱动力量,是医疗健康需求所在;医疗健康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相对封闭,受政策影响巨大,医改新政是“新医疗”直接推手;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等模式的创新与重构,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向新的方向不断演进。



 图2:“新医疗”三大驱动力量


(一)消费升级:“新医疗”基础驱动力量


消费升级是医疗健康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驱动力量(需求旺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婴儿潮;②疾病谱变迁;③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和健康意识提升。


图3:消费升级驱动医疗健康需求爆发


以疾病谱变迁为例,将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抓住这一趋势的药企有望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在老龄化过程中,中国居民的疾病谱的演变路径将非常清晰,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缓步下降,而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将持续爆发,病人基数在一个很长的周期里都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的用药结构与全球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比如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用药及免疫调节剂等占比过高,一方面部分反应了中国当前疾病谱与全球的差异,但也说明了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及辅助用药在中国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长期看这类药物的相对比重将持续下降。而与全球比,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呼吸系统、精神健康、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用药领域在中国仍有显著的成长空间,与中国疾病谱及变化趋势相吻合。抓住中国现在及未来疾病谱大方向,有望成长出一批世界级的中国药企。


表1:中国与全球用药结构对比:反差里蕴藏变化

 

(二)医改新政是“新医疗”的直接推手


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是唯一做过顶层设计的改革,由16个相关部委共同签发。新医改目标清晰、方向明确: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本质是回归公益,破除“以药养医”。


但实际效果呢?很多人评价2009年以来的医改实际上只是“药改”,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未缓解,医保基金穿底,个人支出不降反升,基层医疗体系摧毁。此外,新医改让三级医院基本上一统天下,三甲医院“虹吸现象”越来越严重:


2123个三级医院(占90多万个医疗机构的0.2%)年诊疗人次15亿,占所有90多万个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20%。平均单院年诊疗人次70万,是县医院的近10倍。三级医院205万张床,占比31%;年住院人次6800万,占比34%。


医改未来怎么走,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我们认为,简单来说就是邓小平的三句话:第一,实效,有好成效就可以;第二,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第三,减少无谓的争论。


站在新医改未来方向的大视角下,我们对于“医”“药”“险”走向判断和新规理解:


医:增加供给、提升效率和解决可及性;如鼓励社会办医、家庭医生签约等;

药:控制+引导;如两票制、一致性评价等;

险:创新与探索;如鼓励商保、三保合一等。

 

图4:大视角下“医”“药”“险”走向判断和新规理解


(三)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带来的重构力量

    

今天的医疗服务行业,跟大多数现代行业刚起步时一样,产品和服务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十分复杂(体现在医疗服务行业,就是“看病难、看病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模式的创新,这些行业都朝着高质量、低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向发展,例如从电话到手机再到智能手机,从大型计算机到小型计算机再到PC、平板电脑……尽管医疗服务行业受政策监管更严,但我们认为,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规律将和其他现代行业一样,即朝着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和更方便快捷的方向发展。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而是模式创新。

 

图5: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带来的重构


技术创新的重构:重点关注精准医疗


尖端技术的用途就是简化问题,通过改变以往靠直观试验得来的无规律流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化和常规化。技术进步是推动各个行业不断前进发展的原动力,在医疗服务行业也不例外。随着各类检测技术的进步,医疗行业从最初的直觉医疗走到今天的经验医疗(循证医疗)。随着基因测序等技术的进步,精准医疗时代的步伐正在大踏步走来。


2015年美国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精准医疗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战略高地,资本市场也对这一领域青睐有加。以基因测序行业为例,2016年中,我国基因测序服务机构超过250家。2015年开始至今各类基因测序公司的融资从未间断过,几乎各个类型都覆盖到了。


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憧憬,未来艾滋病、癌症等疑难杂症将被攻克。

 

图6:基因测序行业阶段


模式创新的重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模式创新的要点是,以盈利的方式把精简的解决方案提供给消费者,使这些方案既能被支付,又方便可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互联网医疗兴起,已成为“新医疗”时代的不可忽视力量。


今年5月19日,中国平安旗下O2O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宣布获得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达到30亿美元。


平安好医生的A轮融资提高了互联网医疗投资的进入门槛和竞争壁垒,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开始进入“重资产时代”。



客服热线:0519-83297678 18001502158 18994758929 传真号码:0519-83297678
主办:常州智慧通创新创业策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10室 邮编:213000 苏ICP备11078573号
技术支持:易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