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1 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您好,欢迎来到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推荐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

2017年12月26日

   

     简介: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北京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发布会—“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等有关单位领导出席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北京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为推动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日前,北京市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为了向大家介绍政策的重点内容,满足各位记者朋友的信息需求,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科委等有关单位领导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先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先生。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姜广智先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巡视员刘辉先生,以及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统计局、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他们在前排就坐,到时候也会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下面有请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张伯旭主任介绍情况。
  张伯旭: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北京市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厚爱。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日前,我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科委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文件制定的背景及重点内容做简要介绍。
  一、背景情况和基本考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对首都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握“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深入实施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努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围绕“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的目标,我们制定出台《北京行动纲要》,深入实施“三四五八”战略,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具备了较强的发展后劲,并有条件进一步创新突破。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推进前沿技术转化方面进行了系列部署,为我市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
  为进一步做好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我们坚持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顺应产业演进趋势,按照国家战略导向,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三城一区”主平台,聚焦“绿色、集约、智能”产业发展方式和“减重、减负、减量”的发展要求,经过深入研讨论证分析,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分别编制了指导意见。
  十个指导意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坚持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在深刻把握“两个关系”基础上,贯彻落实“六个方面”发展要求。
  “两个方面”关系,即:
  一是把握疏解与发展的关系。发展高精尖产业,同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减量集约发展,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腾出空间。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本身就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举措,也是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内容,同时符合减量集约发展的要求。
  二是明确创新与转化的关系。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科技创新链条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创新的直接目的之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加需要注重以产业为牵引,强化科研创新与产业化互促,培育高精尖产业集群。
  “六个方面”要求,即:
  一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发展高精尖产业,是新时代下贯彻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大安排。
  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发展高精尖产业,就是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加快实现“腾笼换鸟”,是对总书记指示要求的具体响应和落实。
  三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必然要求。发展高精尖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深度融合,强化了首都核心功能,是北京城市战略和总体规划的细化实施。
  四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北京以高精尖产业为牵引,打造发展新引擎,壮大发展新动能,有利于辐射带动三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五是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发展高精尖产业,旨在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全球产业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是促进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高精尖产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实现“瘦身健体”和“提质增效”,为北京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总体内容
  十个《指导意见》立足我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眼于为产业升级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回答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的新发展提供“路线图”,为企业的新发展亮出“信号灯”。每个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
  指导思想:强调要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五大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遵循创新驱动、主持人发展、协同联动、绿色发展、市场主导等要求,围绕各产业领域的实际特点,各有侧重,精准施策。
  发展目标:强调要全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龙头企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在创新发展方面,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普遍达到3%以上,同时掌握一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突破一批战略关键技术。在企业培育方面,要打造一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跻身国际前列的领军型龙头企业。
  主要任务:按照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的要求,根据十个产业的发展特点,进一步细化明确各个产业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等;围绕全市“三城一区”的总体安排,指明产业布局优化的方向;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明确产业发展可依托的资源、载体,下一步要重点实施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等,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保障措施:为落实重点产业发展任务,十个文件分别从组织、政策、资金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一是组织保障,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加强京津冀协同、市区协同、央地协同,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和建设。二是政策保障,做好政策集成、开展改革政策先行先试,营造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是资金保障,统筹用好市区两级产业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扩大民间投资,集中支持重大项目、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人才保障,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主持人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吸引各产业领域主持人人才在京发展。五是市场保障,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六是要素保障,对重点产业所需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予以优先保障,增强为企业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公共服务。具体到不同产业,结合产业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组合。
  三、六个产业的具体内容
  按照发布会的安排,下面重点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六个产业发展思路、任务方向做简要介绍。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5G相关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把握产业演进趋势,优化集聚产业创新资源,提升发展层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提升集成电路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优势,三是形成大数据创新业态,四是提高云计算供给能力,五是提升网络空间安全话语权,六是引领第五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以“承载国家战略、布局新兴前沿、支撑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核心企业-关键领域-重点产品”突破战略,提高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装备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瞄准世界前沿集成电路技术,建设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二是突破核心设计技术,骨干企业芯片设计能力达到7至10纳米。三是加快先进、特色产线建设,促进全产业链联动协同发展。四是提高装备与材料自主配套能力,培育集成电路装备领域世界级领先企业。
  医药健康产业:聚焦生物医药、主持人医疗器械和现代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主持人化发展。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实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突破。二是加快成果转化,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专项、医药健康领域智能制造工程和绿色制造转型工程,打造推动产业发展的“四轮”。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和精准医学新模式。四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京津冀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五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打造医药健康知名品牌。
  智能装备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主持人装备制造业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打造全国主持人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一是以智能制造装备为核心,聚焦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关键技术装备,推动系统集成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产业化应用,做大产业规模。二是以主持人能源装备为支撑,聚焦高效、节能、绿色等关键问题,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三是实现公共安全和应急、科学仪器、文物保护及数字创意等领域技术突破,培育特色优势装备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主线,成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主持人装备引领者、服务资源聚集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一是做优高效节能产业,推进节能电机、能量系统优化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二是做大先进环保产业,重点研制推广水、大气及噪声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装备。三是做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构建可再生资源逆向物流体系,发展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四是做强节能环保服务业,引导节能服务企业拓展服务内容,提升环保服务企业总承包能力。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突出“创新”“融合”“提升”,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服务、信息服务、内容服务辐射和引领全国发展,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新一代软件技术跨越升级,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培育信息消费新热点。二是推进融合创新,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构建新优势,打造智慧城市应用新标杆,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全面提升信息安全能力。三是坚持开放创新,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化委等各相关部门将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扎实抓好文件落实。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加强政策落实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保障指导意见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伯旭主任非常全面深入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许强主任介绍情况。
  许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前来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由市科委牵头编制的另外四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包括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我将着重介绍编制每个产业《指导意见》的主要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
  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且发展势头迅猛,纯电动汽车进入快速成长期,2016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北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销量连续4年居国内第一,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1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本市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7万辆,推广规模国内第一。
  1.编制思路
  一是注重与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促进工作衔接。积极与市发展改革委高精尖产业标准研究对接,结合前期在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的经验,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二是突出问题和目标双重导向。从问题上看,存在企业整体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有待完善、政策需进一步精准化等,从目标上看,要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核心,促进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路径,并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潜力企业两类重点企业实行精准支持。
  2.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提出四方面主要任务:
  一是增强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能力,包括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整车集成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及构建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体系。
  二是构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体系,提升整车竞争能力,增强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能源汽车服务新业态,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三是促进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突出增量聚焦,将顺义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新能源汽车成果转化优先承载地;突出存量优化,提升现有产业基地发展水平。
  四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应用规模,推进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应用。
  二、《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指导意见》
  新材料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新材料领域科技资源丰富,整体研发实力和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新材料研发创新能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将对我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编制思路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和国家创新计划2030-重大项目相关内容,并结合北京新材料领域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着力前沿新材料技术原始创新、着力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培育、着力先进基础材料科技服务。
  二是支撑首都高精尖产业结构建设。深入梳理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存在问题,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北京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首次提出了推动北京新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布局。
  2.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主要任务具体包括八个方面:
  一是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二是加快关键战略材料研制,聚焦六类关键战略材料,推进新材料相关产品的开发及规模化制备。
  三是突破核心装备与关键工艺技术,围绕新材料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需求,开展核心装备与关键工艺技术的研究。
  四是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尽快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五是促进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新材料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六是打造高端新材料企业集群,鼓励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涵盖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产业群体。
  七是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重点集聚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产业承载重点集聚于顺义区、房山区。
  八是发展新材料科技服务,做优做专新材料领域工程服务业,做强做大材料分析测试服务业。
  三、《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人工智能研究基础深厚,聚集了一批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单位,拥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网络芯片、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国际领先。北京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明显,截止今年9月,北京拥有近400家人工智能企业,居全国首位。
  1.编制思路
  一是突出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带动我市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二是突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升级。
  2.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围绕创新、产业、应用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部署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攻克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核心技术,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
  二是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智能驾驶、智能终端等,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在制造、物流、金融、军民融合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构建智能宜居社会,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四是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超级计算等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四、《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科技服务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呈现规模大、贡献高、辐射强的特点。按照国家最新统计标准测算,2016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收入达万亿级规模。市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2312.3亿元,占GDP比重达11.8%。2017年,1-11月份,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919.2亿元,其中77.3%流向京外,北京技术实现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1.编制思路
  一是注重问题导向。首都科技服务资源丰富,但存在涉及领域多、部门多、环节多,资源效率利用不高、机构市场化水平不高、专业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政策集成,释放院所高校服务活力、提高服务机构市场化水平、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来提高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注重目标导向。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指导意见》重点聚焦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九个领域,明确了未来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三是注重区域均衡发展。目前全市各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等问题。《指导意见》明确了全市科技服务业产业布局,结合各区功能定位和现有产业基础,引导资源集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
  2.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从四个方面,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产业布局、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任务和措施。其中,主要任务从九个领域提出了具体任务,包括: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壮大提升工程技术服务业;做优做强研发服务业;做精做深设计服务业;积极发展创业孵化服务业;着力培育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服务业;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业。
  以上是我委牵头编制的四个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进一步提升本市高精尖产业创新能力,更好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新的贡献。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媒体的记者朋友。
  主持人:非常感谢许强主任详细的介绍。通过两位主任权威地发布,使大家对北京市发展高精尖系列政策有了深入了解。下面把时间交给在座的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
  《北京日报》记者: 刚才发布的系列政策里,对十个高精尖产业发布了指导意见。我们能不能理解势必还有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会上马?这样的话,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北京市新总归提出的减量发展会不会有一些矛盾,怎么平衡这个关系?
  张伯旭: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发展高精尖产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是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促进首都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前一段我们通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推出了一大批一般性的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性的专业市场,释放出了一些宝贵的存量资源,这为创新发展留出了空间。而发展高精尖产业,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动力和支撑。因为只有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实现疏解腾退资源的升级、置换、更新利用,才能够打破传统业态发展的路径依赖,创造新的供给,巩固和拓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成果。发展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总书记的要求。新版的北京城市总规规划北京未来发展的边界和红线,提出了减重、减负、减量发展的约束性要求,这次在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我们严格对标新版城市总规,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十个高精尖产业总体上我们认为都是属于智力密集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集约型的产业,培养出两低两高的特征。两低就是对人口、土地、用水等要素资源的依赖度比较低,生产方式绿色集约,污染排放指标比较低,两者都有明显的下降。两高是指产业科技含量、产出效率效益高,行业企业研发投入,人均地均产值能力比较高,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措施。
  我们为了进一步把帐算好,理清高精尖发展对人才资源承载力有什么影响,我们有必要算好一减一增两笔帐,我们也做了认真分析,对2020年前高精尖制造业发展要素增减进行了综合平衡,我们得出一些结论,给大家介绍一下。一,发展高精尖产业符合人口调控要求,为什么这么讲?实施新的十大产业指导意见以后,我们的制造业从业人口人数会净减少,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疏解人口大约20万人,减少20万人,高精尖制造业从业人员比2016增加约2.4万人,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二是发展高精尖产业符合控制建设用地的要求。我们的制造业用地会净减少,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压低产业规模的要求,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腾退土地大约了37平方公里,高精尖制造业用地大概是9平方公里,净减少28平方公里。三是发展高精尖产业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制造业用水会略有增加,我们会通过扩大再生水利用,能够做到符合城市总规提出的工业用新水要求,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疏解减少年用水量963万立方米,高精尖制造业发展新增年用水需求1400万立方米,两者相比净增加437万立方米,这一块新增用水将主要依靠扩大再生水循环利用来解决。高精尖服务业水耗是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是总体上大致相当的。四是发展高精尖产业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制造业用能会略有增加,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疏解减少年用能44万吨标煤,高精尖制造业发展需要新增年用能约87万吨标煤,基本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全社会从现状6853万吨标煤到2020年控制在7650万吨标煤的要求。五是发展高精尖产业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制造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会减少,也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削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要求,预计到2020年,制造业疏解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与然五年排放约25000吨,高精尖制造业主要大体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50吨,两者合计减少约25250吨,完全符合总规的要求。
  北京电视台记者:北京市科委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政策措施来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
  许强:谢谢这位记者。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离不开科技创新,在这方面,促进和推动做好支撑和支持,有五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抓好战略规划。在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中,市科委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亦庄经济开发区与三城的对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规划和资源的统筹,在创新服务、创新环境上下功夫。
  二是抓好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包括落实好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外,我们还将促进科技创新与高精尖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科技项目、财政税收、科技金融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
  三是抓好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创新体系,聚焦全球顶尖人才,在量子、脑科学、光电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兴的研发机构,按照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的要求,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四是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们将积极建设市级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建立全市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和跨区转移的统筹机制;完善各区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抓好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以及配套服务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围绕科技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培育进行投资布局,市区联动形成政策“组合拳”,将发展资源进一步向高精尖产业汇聚。
  五是抓好营商环境建设。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为创新主体降门槛,为科研人员强激励,为人才发展创条件,为要素市场添活力,为创新创业优服务,为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我们在财政方面对于构建高精尖产业有什么举措?
  北京市财政局:感谢科技日报的记者对财政部门和财政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财政部门的相关工作。我们财政部门主要是体现在发挥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统筹用好市区两级的产业基金,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共性的关键技术研发,主要是打造核心产业链建设和构建。另一方面,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高精尖产业的支持力度。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两支总规模在200亿的基金,一支是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还有一支是科技创新基金,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投资于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还有新一代诊疗技术等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基金,重点用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前端技术。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下一步还在研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和融资担保基金,绿色发展基金主要是以绿色金融的理念来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融资担保基金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我们想利用以上基金联合发力,支持构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结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引进人才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举措?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按照全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政策制定的分工,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很多部门已经制定了关于引进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政策里,我们坚持不拘一格,遵循人才多样化发展规律,聚焦人才的业绩、能力和贡献,建立健全“2+7+3”的人才引进工作体系。“2”是以学历学位和职称评价人才的创新引进方式。“7”是七种不以学历学位和职称评价人才的创新引进方式:一是“绿色通道”,为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和科技奖项获奖人、创新春也团队的主要创始人和核心合伙人直接办理引进;二是以才荐才,突出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发展潜力大的创业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经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主要创始人或核心合伙人推荐,其核心团队成员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三是成果评价,知识产权成果丰富且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人才,可申请办理引进;四是市场评价,建立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的动态标准,达标的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可申请办理引进;五是设立投资管理额度标准,引导金融业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六是综合评价,经业绩、能力和贡献等方面综合评测合格的可以申请办理引进;七是人才认定委员会认定,依托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机构,建立科技创新、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覆盖全面、分门别类的人才认定委员会认定人才,认定通过的可以申请办理引进。“3”是指放宽引进人才在年龄、落户要求和配偶子女随调随迁等三项条件上限制,为人才松绑放行,解除后顾之忧。
  央广记者:关于智能交通的情况能不能介绍一下?
  北京市交通委:自动驾驶是提高道路自动化水平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带动交通汽车和通信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也是属于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不久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和北京市经信委三个部门联合发布道路测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这也是北京市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动自动驾驶产业从产业研发和规模化测试的重点要求,在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中,也明确规定了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测试的要求和具体的管理流程,应该说是积极稳妥,在确保道路安全的情况下推动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应该说这两个文件将会有利推动北京地区的关于自动驾驶的研发,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北京晚报》记者: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不得不提到北京中关村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在这一领域都有哪些成功的举措,又取得哪些成效?
  中关村管委会:感谢您的提问。中干村示范区是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主要载体,也是北京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阵地和排头兵,过去几年为了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促进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构建,我们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在点上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根据市里精准聚焦服务要求,中关村近几年来,出台了领军人才创新领航计划,会同相关委办局,区政府形成政策的合力,帮助解决领军企业在空间、人才、金融等方面面临的一些难题,精准服务领航企业的发展。在线上实施“一产一策”,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在人工智能,互联网+,还有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出台相关的促进政策。比如最近人工智能发展比较蓬勃,前不久出台中关村示范区发展人工智能三年发展计划,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地方性促进发展的政策。今天北京市发布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的政策,我们也要做好落实。在面上,我们是持续构建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创新创业需要什么呢,我们感觉主要是创新的政策,创业的孵化服务,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业人才和创业投资,如果再简单一点,可能就是人才、技术、资本,这是创新创业最核心的要素。我们把它称之为科技创新的三驾马车。在这方面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在人才方面,在公安部的支持下,北京有十项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出入境措施,其中有十项政策中关村先行先试,包括绿卡直通车,外籍人才积分落户,这都是在全国首创的创新。在技术这块,推出了前沿项目路演,来参加的既有政府部门,也有专家、企业家还有投资人,同时我们路演也是对社会公开开放的。从去年6月份到现在,一共筛选50多家前沿技术企业,其中有部分企业就是入驻我们和海淀区共同支持成立的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在资本,我们也是在部委的支持下,建设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推出了外汇宏观审慎管理等一系列科技金融方面的改革。这是三个举措。
  从成效看,中关村示范区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生物医疗等前沿技术领域涌现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好、带动作用强、战略意义大的企业,催生一批新成果,构成高精尖产业的引擎。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关村可能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最新发展的67家中关村独角兽企业里,有人口智能的企业达到25家,前不久地平线发布了中国首款嵌入式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这都是在前沿技术领域我们的一些突破。从数据上看,今年前十月,中关村规模以上的企业实现总收入3.7万亿,同比增长接近15%,这个收入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中关村企业的收入。专利的授权申请量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从企业的活跃度来看,2016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2.5万家,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创办89家企业,在中关村发生的创业案例和企业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所以说人才、技术、资本三驾马车推动中关村技术的创新,推动高精尖技术结构的。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许强主任、张伯旭主任在百忙之中出席发布会,对北京市加快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给予权威的解读,也感谢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的关注。

客服热线:0519-83297678 18001502158 18994758929 传真号码:0519-83297678
主办:常州智慧通创新创业策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10室 邮编:213000 苏ICP备11078573号
技术支持:易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