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1 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您好,欢迎来到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公示 >> 江苏省 >> 农业农村厅
江苏省推荐第二届“最美农技员”候选人情况公示




2020-07-06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届“寻找最美农技员活动”的通知》(农办科〔2020〕5号)文件精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第二届“最美农技员”候选人推荐工作。经审核,拟推荐徐丽萍等12人为候选人上报农业农村部,现予公示,公示日期为2020年7月6日-10日。

    在公示截止日期前(以材料送达时间为准),对公示人选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可以书面方式向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个人提出异议的,需写明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的,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见。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龙江小区月光广场8号江苏农林大厦816室(210036)

    附件:江苏省拟推荐第二届“最美农技员”候选人名单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7月6日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徐丽萍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徐丽萍

工作单位

南京市六合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职称

农艺师

职务

站长

年龄

42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22

推荐理由

该同志自1998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奋战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对事业忠心耿耿、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无违纪违法事件。近五年,主持实施了省级以上重大项目10个;取得了一批部省级农技推广、丰收奖等成果,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全国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引进推广重大农业技术多项,其中“秸-炭-肥”改土模式、“绿色蔬菜智能化种植技术”,被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为秸秆农用十大模式之一、数字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之一。开展的补充耕地后续培肥示范被作为全国补充耕地评定会议现场观摩示范点。集成推广了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三替一平衡”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率达58.6%;研制了适合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主推配方肥配方6个,推广普及率达70%以上。创新开展水稻专用肥个性化服务示范与有机肥统供统施服务,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习惯施肥基肥过量、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六合经验在2016、2019年全省耕环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通过项目实施引领,自2017年起全区化肥使用量连续负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进事迹

在六合区农村的田间地头,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身型细长的女子,在田间和土壤“对话”,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农民称她为“私人定制的土肥专家”。她说:“我生长在农村,体会农民的辛苦,经常与他们聊聊耕地保护,教他们一些实用新技术,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就这样一位柔弱女子,用行动、用汗水带领她的团队为全区耕地质量保护做出了平凡而骄人的业绩。她就是六合区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徐丽萍同志。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她正月初四就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下乡进行综合防控指导,对道口村组卡口、小区、农贸市场等进行巡查;对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进行走访,了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复工情况,查看防疫物资储备情况和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为了不因疫情影响小麦追肥,她及时制定施肥管理意见,对在田作物实行分类指导,发放施肥建议卡,指导种植大户春耕追肥。她担心疫情影响肥料供不上,通过走访、电话联系肥料企业复工情况、生产量及当前库存量,摸清农户春耕备耕期间总需肥情况和施肥备肥情况,引导肥料生产企业、肥料经销商做好春耕肥料供应,得知农民能够买上肥她才放下心。

她带领的小团队连她本人仅有4人,任务类项目和常规工作量已经让他们忙碌,但看到丘陵地区耕地质量较为贫脊这一状况,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面临近年国家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这样的契机,她没有考虑任务的繁重和辛苦,而是积极申报部、省级竞争类项目,先后实施了首批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省级轮作休耕试点、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等。在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从示范区的选择、基地的核查、试验的开展、监测点的效果评价等她都事必躬亲,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休息。无论大小项目,从田间到档案资料,她都力争做到完美,她所主持的每个项目均通过上级部门的验收和考核,项目实施均得到了部、省、市级专家的肯定。

她说:“良好的耕地质量是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从源头守护好土壤,我们才能吃到放心的农产品”,而耕地保护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得到农户的认同与行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化肥减量行动的积极性,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她广泛利用各类传统与现代媒介,全方位、多角度结合项目实施内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耕地保护等宣传活动。在农作物施肥关键期经常深入田间指导农业生产,组织技术培训45场次、4800人次以上;为了在种植小麦施肥前采集好土壤样品,她起早贪黑,利用节假日深入田头,采集土壤样品1860个,走访调查农户施肥情况1500户以上。发放各类土肥技术培训材料30000份,配方肥建议卡及技术资料入户率达95.8%,施肥指导到户;开展配方肥校正、肥料利用率等试验示范36个。2014年马鞍泥桥一农户殷宏宝承包了3000亩农田,由于所承包的农田为现平整田块,土壤有机质较低,当年水稻产量400公斤左右,面临这一状况,她多次到田头指导土壤改良措施,科学施肥技术,经过三年的土壤改良,2018年开始水稻平均亩产达600公斤左右。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区化肥使用量自2017年连续负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017年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主要蔬菜种类的指标体系,依据土壤养分状况,分析论证施肥指标体系,研究了主要种植三大类(叶菜、茄果、根茎)蔬菜配方四个,同时结合推广有机肥应用,2017年叶菜类化肥(折纯)用量由过去66.5公斤/亩减少到51公斤/亩,减少30.4%;茄果类化肥(折纯)用量由过去69公斤/亩减少到52公斤/亩,减少32.7%;设施蔬菜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将稳步提高,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2%以上;菜地土壤贫瘠化、酸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自2016年每年在全区建立3个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开展土样采集、检测,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种植作物及目标产量开具每个点的施肥建议卡等个性化服务;稻麦生长关键期,她深入田头进行每个示范点一对一指导。研制了适合本地区水稻、小麦应用的主推配方肥配方6个,2017年-2018年在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上推广应用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206.3万亩次,取得了亩节本增收效益水稻158元、小麦100.2元、蔬菜125元,平均亩节本增收117.7元。

每一个重大农业项目实施,她都要先思考,如何在项目中创新思路,集成推广新技术。她说:“我们推广的新技术,不仅出发点是保护耕地,而且要促进农民增效,心中要坚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丘陵地区存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养分不均衡,化肥投入量过高等问题,徐丽萍通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集成推广了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三替一平衡”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与之配套的“秸秆还田+配方肥+机械施肥”、“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水稻缓控释配方肥+侧深施肥”、“绿肥+配方肥+机械施肥”4种高效实用技术模式,达到了“一减三提升”效果,2016-2018年度在粮食作物上推广应用面积为134.8万亩次,亩节本增收130.7元。为了让疲惫的耕地“休假”,试点实施了全省首批耕地轮作休耕,第一年试点农户并不理解,不太愿意尝试,经过多次宣传,第一年试点面积达三万亩,达全省实施面积的1/8,工作整体水平被表扬在全省前列,实施效果得到了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专门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在实施全国首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过种中,在水稻、小麦作物上推广应用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即秸秆原位还田快速腐熟技术、秸秆离田制作有机肥(秸秆-商品有机肥-还田技术)、生物质炭肥技术(秸秆-炭-还田技术)3种技术,2016-2017年共推广应用95.6万亩次。其中“秸-炭-肥”改土模式,2017年被农业部推介发布为秸秆农用十大模式之一。在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中,与省农科院资环所专家们共同研究了绿色蔬菜智能化种植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了2019数字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推介名录中;创新推广了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与离田处理肥料化应用技术。

近年来,因为工作突出,她本人也取得了很多荣誉。参与的《商品有机肥开发及其在高效园艺作物上的应用与技术推广》项目, 2015年获“第七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参与的《农业废弃物生物利用技术集成及其在农业减肥增效中推广应用》项目,2016年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参与的《江苏省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项目,2018年获“第八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参与的《丘陵地区地力提升及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2018年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2019年获2016-2018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参与的《经济作物抑病型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控技术创建与应用》获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4年获“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先进个人”;2016年获“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个人”,当选为六合区第四届人大代表;2017年获“全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先进个人”和“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工作者”;2018年获“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能手”“六合区最美女性”;2019年获全国农农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入选为六合区中青年优秀人才。而在众多的荣誉面前,她不失思考,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一颗公益心,为农业绿色发展筑牢“地基”而默默奉献。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蒋造极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蒋造极

工作单位

无锡市锡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职称

研究员级高工

职务

站长

年龄

49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28

推荐理由

该同志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品行端正。毕业以来一直在镇、区两级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任无锡市锡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级高工。该同志工作28年来坚守渔业生产第一线,兢兢业业开展渔业科技实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工作,走村串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并提供指导服务。工作以来共获得各级表彰荣誉20多项,2018年获得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入选江苏省专家和博士后服务团成员,在“三农”工作中贡献突出。在工作中长期致力于渔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组织实施和参加实施了十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实施了6项部、省、市渔业科技项目,分别获得了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首席专家完成了2013年江苏省重大推广项目并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鉴定验收。累计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8篇。起草制定技术标准3项,参与编制了市级渔业发展规划1项。近年来,累计推广新技术4.34万亩,实现总产值2.33亿元,新增经济效益0.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先进事迹

28个年头,蒋造极从青春年少迈向知天命之年,也从一名普通的渔业技术员成长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已经不愿回顾,但获得了什么,他却能如数家珍。在锡山这个江南鱼米之乡,他“单调”地奔波于鱼塘边、渔民中,做着“单纯”的试验、总结、推广和服务工作,却始终兴味盎然、干劲十足。蒋造极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和技术人员,帮助广大养殖户获得新技术和新发展,带动地方养殖技术得到新路径和新提升,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简单”的经历和习惯:28年扎根基层一线

蒋造极于1992年7月毕业于原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水产系淡水养殖专业,当年回到锡山港下镇任渔技员,这扎根基层“第一波”一扎就是11年。11年里,他跑到鱼塘边的次数不下3000回,有时一天要去好几趟。他说跟养殖户打交道,就是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夏天高温季节是鱼病高发期,防治措施不当或不及时会引起鱼类大批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泛塘”会导致批量死鱼,往往发生在清晨五六点,每当接到养殖户这样的求助电话,经常是早晨六点多钟,虽然打着呵欠,可他一把冷水扑脸,就直奔现场,指导养殖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救助。也是经常在鱼池边这样摸爬滚打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鱼虾病诊断治疗经验,成了养殖户熟悉的“首席医生”。在担任11年乡镇农技员后、他有幸调任锡山区水产站副站长、站长,负责了17年的全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构成了他十分“简单”的工作经历,也记录了他从青年到中年28年的成长轨迹。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技术人员,他28年如一日地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蒋造极时常心系一些新养殖户的发展,经常携带仪器深入塘边,为养殖户检测水质、诊断病情、举办培训班、提出技术管理和病害防治指导意见。俞亚清是锡山引进的全区首个、全市最大的澳洲淡水小龙虾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养殖户,2016年启动项目第一年就遇上了亲本越冬成活率、早繁虾苗培育等方面的多个技术问题,他与蒋造极成了“热线电话”联络人,常常不分工作日节假日和白天夜晚,有问题就找他。问题得到一个个解决,俞亚清的“龙巢”公司也逐渐成长,成为当地有名的水产养殖企业,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养殖户共同致富。鹅湖金星家庭农场原来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在蒋造极的引导和指导下,开始实施渔稻共作生态养殖,一方面能减少药物和饲料的用量,形成鱼虾和稻米的良性生态循环,另一方面提高了大米品质,收获意想不到的硕果。农场种植的“秋华香”大米因为品质大幅提升,获得了“上海大”杯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创新优秀企业绿色生态奖,大米售价一下提高了六七倍,100亩“渔稻”年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

渔业科技入户,是渔民之盼,也是蒋造极之愿。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后,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发放宣传技术资料,每年组织召开专题技术交流会,这些活动的展开,都有他的倾力而为。而技术传播需要手把手地指导才能落地生根,蒋造极组织水产站全体技术人员,多年来累计挂钩45个水产养殖企业(户)和园区,及时提供养殖布局规划、品种模式引进、技术指导服务、市场供求信息等服务。蒋造极还是锡山区聘请的“农业科技110”专家,经常通过电话、网络平台和现场接受技术咨询,进行答疑解惑,他为区内外数以百计的水产养殖户解决技术疑难、提供养殖信息,许多电话咨询一时说不清,他放下电话就去了现场。

鱼塘边的“首席专家”: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对蒋造极来说,推广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就是工作的核心,多年来从未改变,收获的背后,往往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攻坚克难过程。“太湖1号”杂交青虾良种繁育及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是作为首席专家的蒋造极一手主导实施的江苏省渔业重大推广项目,时间跨度从2010年底到2013年初,7个“太湖1号”青虾苗种繁育点分布在东港镇张缪舍村、鹅湖镇圩厍村、羊尖镇宛山村等相距数十公里的村庄田野里。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和乡镇水产站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团队,不论酷暑寒冬、刮风下雨,每月定期奔波于鱼塘边,捕捞样品、打样、称量、收集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在良种青虾亲本优选培育、虾苗培育中饵料投喂、虾池水质调控、虾蟹生态高效混养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套良种青虾池塘繁育和青虾生态主混养技术,并在全区推广应用,青虾良种覆盖率达100%。统计显示,“太湖1号”青虾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累计推广青虾面积1.36万亩,实现总产值1亿多元,总利润4500多万元,新增纯收益1200多万元。一战功成,马不停蹄。2013年起,蒋造极又参加了团头鲂循环水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累计推广面积1.83万亩,每亩新增产量约250 公斤,新增产值约5500万元,新增纯收益约658万元。

通过他多年的努力,锡山先后引进并开展了沙塘鳢、红螯螯虾人工繁育和“太湖1号”杂交青虾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并建立了规模化繁育基地,累计推广水产新技术4.34万亩,实现总产值2.33亿元,新增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对水产养殖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区以虾蟹鳖为主的特种水产品养殖占比从2008年的45%提高到现在的53%。“太湖一号”青虾高效养殖、团头鲂循环水高效养殖、沙塘鳢主混养、红螯螯虾池塘养殖、鱼稻共作生态养殖、池塘循环水养殖等高效、生态、清洁养殖技术模式的应用,成功提升了水产养殖的科技和生态效应,提高了锡山渔业现代化水平。

努力的收获“不简单”:他和产业共成长

蒋造极觉得,能为家乡的水产业提档升级做点什么,是他的荣幸,而且在产业发展中,他也获得了“不简单”的成长。多年来,蒋造极致力于渔业科技的研究应用和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和参加实施了10多项各级渔业科技项目,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奖的有6项,分别获得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7年他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技术资格。2018年他又获得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入选江苏省专家和博士后服务团成员,获得各级表彰荣誉20多项。锡山区的渔业技术,在蒋造极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而他对行业的研究,也不断得到深化,累计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8篇。他参与制订了经质监局备案的水产企业标准3项,指导有关单位起草制修订企业标准5项,使锡山区水产标准增加到13项,提高了全区渔业标准化程度。他还高瞻远瞩地及时建起渔业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制定了全区池塘水产养殖水质动态监测方案,供渔业部门及时掌握水产养殖水质情况。当市场监管对水产品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时,他又牵头制订了锡山区无公害水产基地建设规划并推动实施,同时组织开展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创建成功率达82%。

为了提升锡山水产科技含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蒋造极还乐于奔波在渔业科研院所和渔业企业之间充当“老娘舅”,为他们牵线搭桥,促进养殖企业与科研单位技术合作。近年来,分别帮助无锡龙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澳洲淡水龙虾无锡推广实验基地”,锡山区东港银河谷家庭农场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成立“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实践基地”,使企业又获得了一次提档升级的机遇,而锡山区的渔业结构和科技含量也进一步得到优化提升。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吴淑芳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吴淑芳

工作单位

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职称

高级农艺师

职务

副主任

年龄

45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23

推荐理由

该同志2018年12月份至今在陕西省陇县科技扶贫。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疫情期间、五一假期仍坚守农业第一线,开展小麦条锈病害调查及防效监测;指导培育各类蔬菜,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推广玉米膜侧高产栽培技术,今年应用该项技术种植面积增加了4.6万亩。提议成立陇县农鑫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扎实推进“借袋还菇”创新扶贫合作模式,宣传产业扶贫政策,进行农产品检测等。《苏陕协作资讯》、《陕西网》、《广播宝鸡?快讯》三家网络平台都刊登了她的帮扶故事。在铜山她累计推广新品种66个,新技术59项,累计推广12.7万人次,推广面积43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贡献奖、江苏省农业丰收奖等市级以上奖项8项。负责完成省级项目6项,汉王核心示范基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新增经济效益780万元;“草莓促成栽培技术集成及示范”和“草莓优质安全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经济效益800万元;“年宵花卉花期精准控制技术”,促进农民增收1420万元。两次高标准完成省部级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增产14.8%。主持和参加区、镇重点项目14项。领办植保专业合作社,打造田间学校,主持参加科技入户项目。发表专业论文10篇。

先进事迹

今年是来自江苏铜山的农技员吴淑芳参加苏陕扶贫协作人才支援的第三个年头。五一期间,她还在陕西陇县田间地头加班加点,而此时一千多公里外的徐州市铜山区,她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病重住院,父亲担心影响她工作就没告诉她。直到几天后,弟弟一个电话让她得知母亲病重。从未请过假的她急忙请了三天假,哭着从陇县赶回徐州。医院里,年迈的母亲已经认不出她了,拉着母亲枯瘦的手,她感到无比内疚,瞬间泪如泉涌。忠孝难两全,照顾母亲仅三天,她又匆匆忙忙踏上了返回陇县的列车,只为了天下更多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那里有无数的父老乡亲更需要她。

这只是吴淑芳23年以来一线基层农技推广路上的一个缩影。她,45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铜山区汉王镇农技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2018年12月至今在陕西省陇县科技扶贫。她一直奋战在农村基层,尽心竭力,在乡村振兴和科技兴农路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展现乡镇农技人员的责任与担当。用她朴实无华的话来说就是,我也是农村的,知道父老乡亲种地不易,只想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多做点事。她多年来扎根乡村辛勤耕耘,斩获一系列大奖和殊荣。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贡献奖;2018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江苏省农业丰收奖;2019年所写论文获得省农技推广总站“优秀论文奖”、徐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优秀农技员”称号;2015年度获得徐州市“园艺工作先进个人”和“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称号。还多次获得铜山区农业局“先进个人”、“优秀讲师”、“优秀指导员”称号,汉王镇政府特殊贡献奖及先进工作者。

陕西陇县:助力脱贫攻坚 五十元的二手自行车走村串户科技下乡

陇县,多山,海拔较高,气候多干旱寒冷。初到陇县,吴淑芳顶着水土不服的不适,发挥老党员的坚韧顽强,迅速开展工作。当时的气温已经到零下15℃,她不顾凛冽寒风,骑着五十元钱买来的一辆二手自行车,走村串户,了解县情村情民情农情,和同事一起到农场、合作社搞调研,为陇县的农业发展想办法、做方案。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无数次深入田间地头、贫困户、食用菌扶贫示范基地等处,为提高陇县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陇县农业局领导和当地农户的一致好评。他们经常说你在这辛苦了,而吴淑芳的回答是 “一点也不苦,不把工作当成负担就不会觉得苦”。铜山区汉王镇政府领导来看望她时说“比以前瘦了,也黑了”。

一年科技扶贫期满后,铜山区农业局领导对她说,“你帮扶工作做得很好,当地领导希望你能够留下来”。因为帮扶工作而对陇县有了深厚感情的吴淑芳,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继续和同事们一起为陇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铜山力量”。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她认为,这项工作不能等。于是,疫情稍缓她就奔赴陇县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产业助脱贫的大军中。在宣传如何防控疫情的同时,调查摸底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确保市场充足供应,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4月初,陇县小麦发生条锈病,她无数次下到田间开展防效监测和评估,找准重点区域,为全面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陇县干旱少雨,玉米单产平均水平仅316公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要改变这种状况。吴淑芳和同事一起转田头,想办法,找对策,根据当地情况,总结出提高玉米产量的膜侧种植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3项。2019年和同事一起建立高产示范区2万亩,带动贫困户1595户,项目区平均亩产达630公斤。在吴淑芳的努力和倡导下,今年应用这项技术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4.6万亩。

2019年,她看到陇县专业合作社很多,但个别合作社存在管理乱、效率低、市场软等问题,提议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她的建议及指导下,陇县农鑫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于2020年4月27日由六家合作社联合组建成立。联合社秉承“富社富企富社员,民办民享民受益”的发展理念,实现互利共赢,联合社现有成员360户,辐射带动周边共1200户,其中贫困户189户。联合社的成立大大增加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如今在当地,人们每每提及这个大胆的创新举措,都赞叹说:“多亏了江苏徐州来的吴干部!”

江苏铜山:服务乡村振兴 科技兴农 21年农技推广硕果累累

吴淑芳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她在铜山21年农技推广的成功服务经验。2011年她任副主任以来,负责全镇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项目服务工作。她奔波于田间地头,行走于万亩“绿色银行”,沉浸于万亩“粮仓”稻麦基地,用新品种、新技术播种着“希望”。她累计推广新品种66个,推广多元高效生态型种植模式25项,推广新技术达59项。累计推广12.7万人次,推广面积43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谈到吴淑芳,种植户王倩逢人就讲“她可是我发家致富的引路人”。王倩2008年12月份从部队复员后,苦于没有一技之长,打过零工,做过司机,一直找不到改变命运的好门路。后来他听村干部说镇农技中心的吴淑芳主任农业技术好,而且经常为农户出点子,于是便找到了她。吴淑芳告诉他,火龙果算是名特优水果中的新秀,近年来深受大家的喜爱,而且市场潜力大,价格优势明显,本地土质适合种植,可以考虑一下。在吴淑芳建议和指导下,王倩投资兴建了40亩优质火龙果生产基地,成立了金珩家庭农场,如今该农场扩大到140亩,带动就业人员150余人,帮扶了3个贫困户。在他的示范下,又增加了4户种植火龙果,面积达230亩。2020年获得徐州市示范家庭农场,王倩获得了2019年铜山区十佳返乡创业能人。吴淑芳又先后培育了轩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6家。

她经常说,乡村振兴靠产业,靠项目。她积极引进并完成了“年宵花卉花期精准控制技术”的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该项技术生产390亩,促进农民增收1420万元;省级项目“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推广”,新增经济效益780万元,该项目获得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两次高标准完成部级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亩平均增产14.8%;完成省三新工程 “草莓促成栽培技术集成及示范”和“草莓优质安全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经济效益800万元,项目获得2018年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服务徐州市中欧创汇出口有机蔬菜项目,完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年纯利润2400万元。

2011年以来,她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 “五花十果”产业园建设,培育现代观光农业。有虎腰葡萄示范园、钢架大棚园艺基地项目、花田花海项目、月亮湾花卉观光园、优质石榴园、易泓农业科技示范园、优质冬桃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逐步形成规模。仅2018年就接待游客30万人次,30余家农家乐年纯收入突破700万元。

智能科技时代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70后大姐爱学习也接地气

她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总结科研成果,先后发表了独著专业文章10篇。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时代,她也与时俱进,她组建了农技服务微信群,农户有任何问题都可通过手机拍照或录制短视频等方式发在微信群,吴淑芳总是第一时间反馈,并根据情况及时上门服务。目前她正在和90后同事学习直播,希望通过直播这一方式更好为农服务。

作为质朴的农技员,她并不喜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煽情的诗,其实她更喜欢路遥在《平凡的世界》自序里那句话: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这或许就是吴淑芳23年以来的真实写照。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徐洪庆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徐洪庆

工作单位

常州市金坛区朱林畜牧兽医站

职称

高级兽医师

职务

站长

年龄

55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36

推荐理由

该同志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三十多年,他以服务至上,群众满意为宗旨,扎根农村基层,为农业技术推广倾尽自己的情感与智慧,为当地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作出贡献。在2011年,徐洪庆就主持了“常州市朱林现代畜牧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园区建设中,他主抓生态畜牧生产建设、畜禽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禽标准化养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积极推广“公司+农户”的生态养殖发展模式,培育了畜禽养殖大户100多家,催生壮大了三德利牧业、八达畜禽、永康农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园区形成了畜禽育种繁殖、商品畜禽饲养、加工屠宰、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朱林镇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5万头、商品鸡1200多万羽、苗禽9000多万羽。全镇畜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9亿元,农民增收达9500多万元,朱林畜牧业成为金坛的畜禽产业“半壁江山”。他先后帮助畜禽养殖企业与等多家高校与科研院进行“产学研”对接,开展新品种引进、研发,新技术推广,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他参与了金茅土鸡新品种的培育、金坛米猪地方品种的保护、雪山鸡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优质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推广、水禽集约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等多项技术研究和推广,是名副其实的基层最美农技员。

先进事迹

徐洪庆,现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兽医师。他在畜牧兽医这行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见证和经历了畜牧业由传统的分散型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模式发展的时代变迁。他以服务至上,群众满意为宗旨,扎根农村基层,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地倾尽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去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013年4月份,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不断发生,多地活禽交易市场关闭,禽类产品市场消费急剧下降,为广大家禽养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受此影响,地处金坛朱林现代畜牧产业园内的江苏三德利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将面临3000余万元的巨大损失。活禽卖不出,饲养成本增加,公司和合作农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控制损失,如何压缩成本,出路在哪里?在反复认真地思索后,徐洪庆向公司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他协助公司租用大型冰库。公司收购农户饲养的成品鸡宰杀存放冰库冷冻。二是他向公司决策层提出将45日龄以下的鸡扑杀深埋处理,为减少继续养殖成本投入风险。三是根据合作协议,公司必须向农户作出亏损补偿承诺。他一面说服企业,明确农户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一面带着兽医站职工走进规模养殖场,帮助宣传公司的策略,提振养殖信心。四是寻求金融支持。他协助当地政府分析禽流感疫情、企业生存状况,预测企业如不走出困境,合作下的几百农户会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最终,公司采纳了徐洪庆的建议,有效压缩了生产成本、稳定了生产基础,区、镇两级政府全力协调各大银行,紧急为三德利公司贷款1500万元,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大家都记得为三德利公司找深埋处理点的那天中午,三德利公司杨玉方找到他说深埋点土地协调有困难。正发着高烧他二话没说,坚持让杨玉方用车拉着去了村里。在他的软磨硬泡下,处理点终于在巷头村马脚山得到落实。晚上回到家的徐洪庆已是筋疲力竭,家属含着眼泪把他送进了医院。

畜禽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徐洪庆眼里至关紧要,普通养殖户也同样装在他心里。当地有位原先开收割机的刘胜泉,10年前突然患病,在南京、上海住院4个多月,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对生活失去信心。得知此情,徐洪庆主动上门,结对帮扶劝刘胜泉建鸡场养鸡。刘胜泉觉得自己身体、家庭状况都不允许。几次上门后,刘胜泉心有所动,可要建4条养鸡大棚的10多亩地、20万元的启动资金哪来呢?徐洪庆都一一替他想到了。鸡场建起来了,刘胜泉养鸡没有经验,身体状况也不行。徐洪庆除亲自上门指导服务外,他还委派养鸡科技示范户顾旺胜手把手地教;刘胜泉体力不支,他又一次帮他解决资金困难,购进了自动喂料设备。几年下来,刘胜泉身体竟奇迹般恢复,通过养鸡赚了钱,生活一天太好起来,还了债,还在城里买了房,儿子结了婚,抱上了孙子。

通过在徐洪庆帮扶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的推广下,催生壮大了三德利牧业、八达畜禽、永康农牧等多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还培育了像刘胜泉一样的养殖大户100多户。近几年,朱林镇畜牧业已形成了畜禽育种繁殖、商品畜禽饲养、加工屠宰、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朱林镇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5万头、商品鸡1200多万羽、苗禽9000多万羽。全镇畜牧业实现年产值超过9亿元,农民增收达9500多万元,朱林畜牧业成为金坛的畜禽产业“半壁江山”。

2016年7月2日洪涝灾使得永康公司和米猪原种场非常危险,急涨水位眼看就要漫堤。为保护好原种,徐洪庆向朱林政府紧急汇报,借用政府标准厂房抢运种猪,接着又投身到圩堤加高加固队伍中。当他得知天永康公司连同烧饭工人都参与抢险后,他急忙电话通知家属从镇上组织60多份快餐送了过来,与企业一起坚守在米猪原种场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金坛米猪是地方优良品种,随着外引品种增多,米猪数量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为了保住这个种群,徐洪庆协助永康公司跑山区,走偏乡,找到最后的米猪后裔,倾力把种猪繁育基地开发出来。在他和大家共同努力下,朱林镇建有一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和一个具有地方品种金坛米猪保种保种场。徐洪庆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观念,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尽自己所能开展工作。尤其在防控非洲猪瘟的过程中,积极配合省、市、区领导调研,结合实际,献言建策,为做好恢复生产,保障供给尽职尽力。如今朱林镇生猪生产发展的新蓝图又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徐洪庆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大力引进资金,在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原址上,一个年产出栏生猪十万头的全新的养猪场即将动工。

早在2011年,徐洪庆就主持了“常州市朱林现代畜牧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在总体规划时,预见性地将“适养区”、“禁养区”、“限养区”的构想纳入现代畜牧产业园总体布局之中。在常州市朱林现代畜牧产业园建设中,他主抓生态畜牧生产建设、畜禽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禽标准化养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为适应畜禽养殖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产业发展需求,2015年他又为园区成功引进了两家屠宰能力2000万羽的畜禽肉产品加工企业。在新技术推广和运用方面,徐洪庆运用GPS生产管理软件进行猪场管理,运用ACEMOMF24多功能测定仪长期进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用“手机采样+在线上传“进行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在畜禽企业建设多所大学的研究生工作站;在科技创新上,徐洪庆与国家先进照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木清教授合作,在畜牧园区的企业,开展利用LED养鸡补光试验,提高鸡群生产性能,并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出有利于提高产蛋率、促进性成熟,以及防止啄羽等的最佳LED补光方案,目前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农民养殖提供创造性样本。

2020年1月23日至今,徐洪庆几乎没有休假,在本区域严抓新冠肺炎联防联控管理的同时,又为畜禽养殖企业生产、畜禽产品保供排忧解难。大年初一,金坛区朱林畜牧兽医站全体职工取消春节假期,徐洪庆根据疫情联防联控和畜禽养殖监管要求对防控场所展开地毯式监督巡查。具体摸排单位人员信息、场所消毒情况,消毒和防疫物资储备和急需情况。他一边宣讲和发放新冠状病毒感染的健康科普知识,一遍快速调集消毒药、口罩、温度计(额温枪、耳温枪)、防护服等紧缺防疫物资,发放给部分规模养殖户和畜禽龙头企业。

江苏立华食品有限公司是朱林镇最早复工的农产品(禽肉)保供企业。年初一下午,徐洪庆就联系公司负责人要求尽快拿出复工人员防疫预案。年初二他赶到现场听取公司防疫工作介绍,特别强调公司要对复工人员进行岗前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必要的防疫知识培训,公司还必须做到给员工早晚两次测温并做好登记。年初三立华食品有限公司根据条件正式复工生产。徐洪庆一大早就到了公司查看进场员工信息、行程路线、体温测量登记。

疫情期间,村组、镇各级单位设防的卡口林立,要求三德利、八达、立华食品等运输饲料、活禽、产品的车辆过卡每车必查。徐洪庆严把出具通行证关,坚持企业提前申报,认真审核,对符合要求的车辆才开具通行证。即使这样还有许多运输车辆被卡口拦下,徐洪庆就不分时段地奔波于各个卡口为车辆放行作证明和协调解释工作。突发的疫情不仅造成活禽市场关闭,孵化的苗禽也无法外运,逼得企业只能扑杀深埋。与当地政府协调深埋点的任务又一次次落到徐洪庆身上。

30余年来,徐洪庆怀着用一份对畜牧兽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在基层一线从事着动物疫病防治、疫情测报、检疫监管、防疫监督、技术推广等工作。他为辖区内畜牧业的壮大和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作出较大贡献,是人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农技员。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陈新环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陈新环

工作单位

常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职称

研究员

职务

副站长

年龄

54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34

推荐理由

该同志在农机技术一线岗位上34年,从一个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省劳动模范、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获得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2003-2006年被聘为中菲两国政府最大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中菲农业技术中心”农机专家兼农机专家组长,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专家,被中心授予杰出员工荣誉称号。2006年省、市首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中,为苏州市、常熟市夺得团体第一名,个人均为冠军。配件零解决新型啮合套式变速箱自动跳空、HST等疑难故障,改造插秧机回转箱等。为常熟引进推广机械化育秧、秸秆还田、机插秧、小麦机播等重大农业技术作出了贡献,主编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多个生产模式、农业标准等,示范推广省农机化重大技术集成中的稻麦周年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常熟大力开展农机修理工技术培训,高级工、技师人员全省领先,形成常熟职业农民农机维修自我服务机制。主持或参与各类农机技术项目20多个, 2011-13省农机科技入户项目实施三年新增主推机具共4063台,主推技术应用面积年平均增长13.18%。常熟市2013年开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县补助农机项目的专家、技术指导员,培育示范户1160户。

先进事迹

198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化专业,34年来一直在常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原为常熟农机研究所)从事农机示范推广、技术服务、试验培训等一线技术工作,具有农机修理工高级技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双证基层农机技术人员。

一、不断钻研,提高自我

来自农村的他对农机化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成了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研修,获得洋马农机二级准备士,技师、高级技师等资格证书,自学取得计算机应用大专和农业机械运用与维修大专毕业证书,并在援外期间取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丰富的理论知识与长期的一线实践工作的结合使他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解决推广的各类农机具在试验示范、维修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题。在进入单位不久,一台悬挂联合收割机的上海50中型拖拉机出现发动机突然熄火,当地修理师傅连续更换断裂的气门摇臂不能解决问题,领导让没有这类维修经验的他独自“去看看”,经过分析,准确判断出故障原因是配气相位发生变化,气门和活塞相撞所致,在未拆除联合收割和发动机齿轮罩盖的前提下,成功的调整了配气相位,再更换气门摇臂,机组当天就正常下地投入到抢收作业中。又如一台洋马Ce-2型联合收割机出现了行走故障,他和同事到田间诊断出故障原因是液压无级变速总成HST(进口总成)损坏,当时常规修理需要更换总成,在参加培训时只接受过工作原理的介绍并未拆解过,他们大胆将总成卸下来进行维修,最终凭着过硬的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仅花不到400多元更换了少量零部件就解决问题,为农民用户省下上万资金。

在2006年苏州市首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中,常熟市队和个人双料冠军。由江苏省总工会、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人事厅和农机局联合举办的2006常发杯首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中,在与15个代表队51名各地选拔出的高手的较量中,他沉着应战,再次胜出,最终为苏州市夺得团体第一名,他个人再次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冠军。如今他已成为本地区公认农机技术权威。主编过苏州市农业标准《杂交粳稻机插秧技术规范》、《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规范》,是目前实施的国家职业标准《农机修理工(修订)》的核心编制专家,2013年负责开发国家《农机修理工》职业题库中的作业机械的理论、操作题共1947题的开发工作,参加由农业部组织的职业标准《玉米联合收割机操作工》、《玉米联合收割机修理质量》等标准的审定工作,还为《农用柴油机修理质量》、《轮式拖拉机 修理质量》等标准的完善提供了较多有益的修改建议。

二、克服困难、为国贡献

“中菲农业技术中心”是中菲两国政府最大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2003年在全省30多个候选专家中脱颖而出,被聘为农机专家兼农机专家组长,援外二年(因表现突出延期一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专家,被中心授予杰出员工荣誉称号。中心工作得到了两国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菲期间,他主持并参与100多种农机具、加工机床及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如一台技术含量很高的专用大型设备STTC1.7机械试验土槽,在调试使用中出现许多问题,虽然资料缺乏,但在他的主持攻关下都一一得到了解决。主持或参与了大量农机试验及示范,在菲首次进行的机械化育秧和插秧试验,也在他的带领下一次获得成功。还有编写农机维修保养培训教材、在由中菲两国农业部主办的“机械化杂交水稻培训班”上授课、参与中国农机-菲律宾周活动、为中国产农机具提供售前、后技术服务等。中菲中心改变了中国农机在菲形象,由质次价廉变为优质优价,为江苏农机(中心大部分农机是江苏产)在菲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三、吃苦耐劳,奉献农机

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各类农机技术项目20多个,其中省级13个。2011-13三年3个江苏省农机科技入户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项目实施后,三年新增主推机具共4063台,主推技术应用面积年平均增长13.18%。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2010年江苏省农机局的“常熟市植保机械污染物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课题,通过推广污染物零排放的静电喷雾器10106台,替代弥雾机用于农业植保作业可减排污染物252吨。2011年三项工程“高效设施蔬菜生产机具试验示范”的首席专家,项目引进试验示范了设施蔬菜生产急需的育苗播种设备、蔬菜移栽机、起垄覆膜等农机具,为蔬菜生产机械化打好基础。是常熟市2013年开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县补助农机项目的专家、技术指导员,培育示范户1160户。首批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项目技术指导专家组成员,是2017年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农机化重大技术集成推广项目“稻麦周年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的执行专家,也是农业部2018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 “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主要执行人。2011年获得过江苏省政府颁发的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根据农民培训的特点,他编制了几乎所有的常熟农机理论授课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PPT,制作的课件“农机化新技术”获得了2011年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开发奖励二等奖,是该年唯一农机培训获奖课件。主持2011、12年的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举办10个班,培训合格学员403人。主持2011、13年省农机局下达的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完成4期、117人培训任务。主持常熟市农机修理工培训,通过鉴定获得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600多人次,2015年创造性的在常熟开设第一期农机修理工高级班,共开办三期培训,130多人获得农机修理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常熟市农机修理技师人数全省领先达20多人。负责常熟市全部3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有关技术工作。2015年参加苏州市首届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赛获得第一。2017年被农业部邀请在“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培训研讨班”上授课,多次被江苏省农机局邀请在全省有关农机培训班上讲授机务管理课程;被省农机化服务站邀请编写《新型农业机使用技术》,《农机机务管理》教材等。

农机技术服务工作又是他的重点这一, 其中2007-2016年,年技术服务过的各类农机具100多台次。“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是他的信念和宗旨,2008年“三夏”大忙,支塘镇一台福田联合收割机发生故障,他和同事连夜抢修到凌晨四时多,使该联合收割机及时投入到三麦抢收作业中。2009年连续三个晚上抢修拖拉机,最晚到凌晨2点多。像这样的日日夜夜,陈新环经历过不少。辛勤的付出换来了许多农村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农机手的收益,发挥了机械化应有的作用。技术服务过程中做好年轻技术人员的农机修理指导,诊断排除了大量在使用维修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如拖拉机的新型啮合套式变速箱自动跳空档的批量故障排除采用换档拔叉轴改造(三包处理要更换变速箱总成),实现配件零消费解决故障。他成功将插秧机送上了举升平台进行了修理,改造插秧机回转箱能延长回转箱的使用寿命等。及时的解决疑难故障,高超的技术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肯定,所在单位获得了农业部“全国农机维修示范点”称号,所在科室2014年获得“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他成为了省、苏州、常熟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2018年成为“江苏工匠”。

他为农机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享受政府特珠津贴。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杜兴华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杜兴华

工作单位

灌云县圩丰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职称

农艺师

职务

站长

年龄

46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22

推荐理由

该同志建立全镇的推广体系,实现农技服务全覆盖;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紧扣农民所需,抓好农业技术培训,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指导;在全县率先完成农业全程机械化乡镇创建工作,使全镇粮食生产稳居高产稳产之列;调优产业结构,培育豆丹、黄粉虫等特种养殖,引进设施瓜果蔬菜种植、促进农民增收。圩丰镇发展成灌云县豆丹特色高效养殖板块,建成千亩连片设施蔬菜示范园。引导成立水产协会,促进渔业行业自律自建;引导村集体集聚分散土地,开展统一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镇开展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和规模流转,为全镇各村集体增收入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先进事迹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能为家乡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这样一句最平实不过的话语,出自苏北农村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基层农技推广干部之口。他叫杜兴华,中共党员,1974年8月出生,1998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植保系农业化学专业,1998年12月参加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二十二个年头。

他工作所在的圩丰镇,地处江苏省灌云县东北部,农田多为近海滩涂开垦而来,土壤盐碱特别严重,土地产出较为低下,加之一直以来的稻麦轮作种植模式,全镇农民农业生产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改良当地土壤,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是杜兴华等农技推广人一直紧抓在手的工作重心。为了将各项农业科技及时准确地传授给全镇农民,他将镇农技站全体人员,组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核心力量,对全镇18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社区,实行包片定村。在全镇各村居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的能人大户中,评选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组织农技人员点对点服务科技示范户,再由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农户,在全镇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

“我们来找杜站长,请他给看看,这稻子生的什唔(什么)毛病!”,说话的农民手中抓着一把稻苗。“我也是来找站长的,请联系个专家,看看唔家(我家)养的豆丹,不知怎的,蔫头耷脑的不肯吃食,呶!我还带了视频。”每天早上 ,都会有心急的农民到镇农技站找杜兴华,他们为的是赶个早先,当面请教杜站长,问个明白。

在平常,杜兴华的大部分工作时间是花在带领站里的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随时为农民群众提供最直接最实用最适时的农业技术指导。田间地头、路边树旁、庄前屋后,只要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把农业科技化繁为简,讲明说透,使得群众易学易懂。仅是杜兴华本人,每年举办的这样的简易讲座多达50场次以上,受课农民2000人以上。为拓宽全镇农业科技示范户的技术业务水平,杜兴华积极主动与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院所联系,采取请进来和走去相结合的办法,抓住市县组织的农业科技推广参观培训机会,尽可能多地组织人参加,学习外面的典型经验和先进技术,每年邀请专家来镇举办专题讲座不少于4次,培训农民多达600人。

“杜站长这人就是实在,要不是他苦口婆心地讲政策,办补贴,我们这些种田大户,很可能还是一把化肥一把种子的图省事,哪里想着买拖拉机买收割机来种田,现如今,连打药撒肥都使机械了”三张犁村种粮大户们多次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为推动圩丰镇在全县率先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杜兴华着力从增强农民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以及推广以水稻机插秧为核心的稻麦轮作高产创建入手,在全镇引导和培育家庭农场1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农业规模龙头加工企业6个,成功地在圩丰镇西南片创建了优质稻米市级示范园1个。目前,全镇各类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352台、插秧机220台、收割机230台、粮食烘干机6套。水稻机插秧面积长期稳定在4.5万亩左右,占全镇水稻总面积90%以上。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使全镇多年水稻亩均产量在650公斤至700公斤之间,真正实现了的高产稳产。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服务,实现圩丰现代农业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成了杜兴华和他的农技站一班人长期以来的农技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请来了江苏海洋大学专家作技术指导,在全镇发展豆丹养殖860多亩,培养养殖示范户78个,圩丰镇悄然已然成了灌云豆丹这一特色高效养殖项目重要的集中发展板块。他还动员全镇种植大户,在直亭村集中流转土地,建成千亩连片设施蔬菜示范园。

圩丰镇作为灌云县东部渔业产业布局规划中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开发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面积达到了1.2万亩,占到了全镇土地面积的25%。与水产养殖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也相继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随着养殖面积量的快速扩张,水产养殖业发展质的提升很快也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圩丰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适应水产行业加强自律、协调发展、对外交流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对接等方面的需要,由杜兴华牵头,组织圩丰及周边乡镇水产养殖户,成立了圩丰水产协会,他本人也被全体会员一致推举为首任会长。

2019年8月,杜兴华兼任了镇农经站站长,镇党委政府同时将到2020年底全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8万元的重担也交给了他。“村集体不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就不能参与生产收入分配,不参与收入分配,哪里来村集体收入?没有集体收入,村里就没钱为村民办事啊!”“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没有优势就要集聚优势。把现在村民手中分散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形成集中连片农田,以此为优势资源,村集体对外招商引资,发展适度规模的合作经营,这样来开辟集体收入渠道,增加集体收入是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压力激发动力。杜兴华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带领镇农技和农经站的工作人员,选择村集体经济最薄弱的直亭村,开展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试点。他的基本的工作思路是:发挥村集体(村支两委)整合土地的作用,动员那些外出创业和年老体弱的村民,将土地经营权转包给村集体。村集体将承包来的土地,通过互换方式整合到一起,形成集中连片后,提交到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申请经营权流转交易。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交易的价格竞争机制,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溢价,以此来作为村集体的收入。去年年底,直亭村流转土地多达2300亩,占全村农田面积的90%。仅此一项,村集体实现经济收入14.2万元,也是其集体经营性收入18万元最大的一块构成。

杜兴华等人初战告捷,但是圩丰镇18个行政村中还有10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未达18万元,即使勉强达到的村,2020年底及以后是否能持续达到还不能保证。在新冠肺炎防控情势最为严峻的那段时间里,杜兴华一边坚持战斗在防控一线,一边在俏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向镇党委政府提交了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的工作方案,并且提出建议,在全镇各村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整村推进,加快流转。以村均流转土地1500亩为保底目标,到年底村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8万元上。

今年以来,以杜兴华等人的实践经验和建议为基础,镇党委政府以政策扶持与农民自愿结合,在全镇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公平、有偿、有序的流转,促进圩丰现代农业集体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目前,全镇村均流转土地达到了1800亩的规模,预计到今年年底,1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8万元的目标任务都能高质量完成。

孜孜的追求,意味着非凡努力的付出,功夫不负有心人,杜兴华扎根乡村农技推广的一线,他先后主持完成了2015-2018年度灌云县圩丰镇“绿色食品“认证、2017-2018灌云县春夏播作物绿色高产增效示范乡镇创建、2018年度灌云县圩丰镇“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认证、灌云创建“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认证等工作,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努力,为农民的创业增收努力奉献,结出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其本人在技术理论方面同样也成绩斐然。参与编写了《大豆豆丹综合种养管理模式图》、《灌云县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与防灾技术明白图》、《“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种养模式图》,在《南方农业》《河南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等国家优秀期刊发表论文3篇,获得水稻施肥和粮食烘干方面的实用新型专利2个。获2014年、2018年灌云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表彰2次。2018年4月,获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授予的《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表彰。2019年2月,连云港市绿色食品办公室授予“2018年度全市绿色食品申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10月,被连云港市人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等八部门联合评选为连云港市“十佳基层农技人员”第一名等。

还是少年,笑靥如初。杜兴华始终淡然面对过去的成绩,立足平凡,归结于平凡,秉持坚定的为民服务信念,坚持从点滴做起,勇于担当,不懈努力,才能无悔于自已热爱的农技推广事业,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伫立的这块乡土。我们寄其情所系,羡而同与行,让我们有更多的期待,期待他创造更多更好的平凡业绩!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刘仁梅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刘仁梅

工作单位

金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职称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职务

副主任

年龄

42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20

推荐理由

该同志以站为家,种植户的主心骨。工作以来,不分阴雨晴天,始终把田间地头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只要一到田头,农户都要她看看自己的田,诊断长势长相、病虫草害,农户都有她的联系号码,她的电话就是“农技12345”。示范推广,增产增收的领路人。连续14年组织申报并实施了省部级30多项粮食项目,培植基地,建示范方,点面结合带动全县大面积平衡增产和农民增收,201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11.9万亩,单产507.3公斤,总产56.77万吨,比2016年分别增加了0.34%、5.7%、6%。每年组织观摩培训10多场次,培训种植大户和技术人员500多人次;试验示范稻麦优质品种30多个,新技术、新产品15项(个)以上。2020年春季,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不误农时,为服务对象办理专用通行证700多张;与中化集团合作,在全县八个镇(街道)巡回开展技术培训与订单生产,首次实现未产先销水稻面积1.5万多亩。务实创新,农技推广结硕果。农技推广二十年,该同志以第一作者发表技术论文七篇,先后编制“沿淮地区机插粳稻——机播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与防灾减灾技术明白图”、“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图。2014年获“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2016年获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1年至今先后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一项、“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一项,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二项。

先进事迹

刘仁梅,女,汉族,1978年2月出生,2000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农技推广研究员,现任金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该同志自毕业二十年来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奉献进取,全身心投入到金湖县农技推广事业中,她为这方热土的农业科技进步、为这方20多万农民的不断增收作出自己杰出的贡献。

一、政治素质过硬,业绩得到政府与社会充分认可

刘仁梅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牢记为农服务宗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行为准则,在农技推广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20年,为全县粮食高质高效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该同志2012年3月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2013年9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九届淮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10月被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该同志连续当选为金湖县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是一名政治素质过硬的农业技术人员。该同志2011年获得省政府第六届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十);2015年获省政府第七届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十);2016年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十);2019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等表彰。

二、夜以继日连轴干,成为当地皆知的“拚命郎”

她认为:一个人的事业要想成功,必须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更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她是这想的,更是这样不断的践行着,因而在遇到时间急、任务重、标准高的工作时,她都会主动加班加点、早来晚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决不拖拉推诿。在做项目材料和整理试验报告时,经常性地多晚连续加班到深夜两、三点,有时通宵达旦,她都从不言累、从不言苦。田间地头更是她的工作主阵地,她一但忙好室内工作后就下乡镇走村串户、涉足田间地头,看农情、查病虫,全面掌握全县的农业生产实情,及时有效开展防控生产措施。她的足迹遍布全县130多个村,她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心骨”、“贴心人”,只要她一到田头,周边的农户都争着拉她到自己的田里看看,看大田作物的长势、有什么病虫害、缺不缺肥、要采取哪些田管措施……,她总是耐心的一一解答,教给他们有效的管理方法。全县种植大户都有她的联系号码,种什么、怎么种,大户都会打来电话咨询商量“田管家”,凌晨、深夜接到咨询电话是常有的事,她和家人开玩笑说自己的手机成了“农技12345”。就这样,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技推广事业上,家庭也就全然顾不上了,就连她的母亲、他的老公生病住院都没请一天假去陪护,一提起这些事,她感觉很愧疚并潸然泪下,但是她无怨无悔。

三、做给农民看,多措并举做示范

多年来,她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通过争取与实施农业各类项目、建立基地等路径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资材等。近十多年来,她争取承担实施部省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水稻集中育供秧项目、稻田综合种养项目30多项,建成以千亩核心区为依托的具有规模生产优势的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其中稻麦综合示范基地成为全省首批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她以基地为平台,加强与首席专家和岗位专家的联络交流,引进示范种植优质新品种,开展技术瓶颈攻关和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等技术模式。作为基地主任,该同志对稻麦综合示范基地展示的品种进行严格筛选,尤其是水稻品种,不仅要求品种抗性、稳产性好,而且在稻米品质上严格把关,仅在2018年就集中示范种植了37个优质水稻食味新品种,从育秧到收获,该同志全程跟踪调查秧苗素质、品种抗性、生育期等指标,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示范推广,2019年金湖县新增优质食味稻米5.9万亩,2020年新增8.0万亩,有效提高了全县优质粮食品种的覆盖率。侧深施肥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而且也是化肥减量增效的一条最有效的措施。从2017年开始,该同志利用省产业技术体系稻麦展示基地平台,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专家现场讲解,示范户现身说法,以眼见为实的效果,展示水稻侧深施肥减少施肥量、减少施肥次数、减少劳动强度的效果,连续三年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新技术,培训种植大户800多人次,有效促进了全县种植业的节本增效。十年来,该同志共试验、示范种植稻麦优质新品种150多个、推广新技术20多项、新产品10多个、新模式4项,组织县镇观摩培训60多场次。她每年牵头组织编写稻、麦、果蔬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资料,引导种植户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该县的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5%,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7.9%,全市领先。

四、帮助农户赚,引领同事干

该同志在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中,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着力培植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效保障种植户种粮不愁卖、卖出好价钱。近两年来,该同志积极与粮食加工企业和示范合作社的沟通与协调,帮助他们组建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先后组建了“金湖圣田米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金湖县丰农种养产业联合体”、“金湖润香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一批农企合作联合体。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引导产业化联合体建立生产基地,做到“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产品有监管、销售有保障”的“七有”服务,形成了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2020年春季,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不误农时,该同志积极争取中化集团的合作,并在该县八个镇(街道)巡回开展技术培训与订单农业生产,完成“包农资供应、包粮食收购、包粮食价格”的全程“三包”式订单1.5万亩,大大增强金湖县种植大户的生产信心。

农技推广的20年,该同志不仅自己带头干,同时还以引领与关爱凝聚全体系力量带领干。她为基层农技人员积极向上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争取成果与报奖十多项,解决基层农技人员最切身的职称与待遇问题。在她的带领和努力下,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金湖县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先后获得2011、2013、2014、2015、2016年淮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2018年,获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2次;2019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次等。她本人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技术论文7篇,先后参与编制“沿淮地区机插粳稻——机播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与防灾减灾技术明白图”、“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图等。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张德兰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张德兰

工作单位

响水县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

职称

推广研究员

职务

股级职级

年龄

55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33

推荐理由

该同志坚守基层农技推广一线工作33年,情系农业,服务三农,德懿兰心,无怨无悔。响水西兰花产业成为农民的致富花,倾注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新冠疫情期间她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一人一棚”包工制作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主持30多个涉农项目的工作实践中,多层面开拓创新,取得骄人的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被国家农业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被江苏省人社厅列为“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她探索形成的益农信息社建设一张表、一幅图、一个群、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五个一”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倡导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的农技人员全员挂点留痕服务在全市推广;主持的《南河镇数字乡村建设项目》获农业农村部“创新项目”,参加了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春耕论坛”演讲;负责的“农技耘”推广应用工作一直位居全省前十;多次被省农业农村厅表彰为“送科技、添动能、促增收”活动表现突出个人。

先进事迹

当好一名合格的农技员 是她孜孜不倦的职守

1988年7月,张德兰从盐城农业学校毕业回到响水,正式成为一名乡镇农技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33年的春华秋实见证了脚下这片热土的变迁。她全力服务响水西兰花产业,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深入田间地头推广“一人一棚”包工制作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在前,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服务三农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被江苏省人社厅列为“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

让农民有一个致富产业  是她不懈的追求

西兰花已成为响水特色产业,全国知名,是响水农民的“致富花”,从2007年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2019年的8万亩,从发展初期的艰苦探索,到快速发展期技术、市场全产业链风险,张德兰经历了它的全过程。寻找耐盐品种。2003年,张德兰同志在响水县省级浅水藕科技示范园区驻点指导,因当时园区的土壤盐分较高,再加上设施内土壤次生盐渍化,正常蔬菜难以立苗,她经多方调研论证,在园区引进试种了4个连栋大棚的西兰花并取得成功;2007年,她引进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公司,依托该公司发展西兰花,当年秋季种植300多亩,亩均收益6000-7500元,引起巨大轰动,受到县领导重视。经过多年探索,张德兰初步总结出,西兰花是本地设施菜地难得的第二代轮作换茬蔬菜。探索“双西”种植模式。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政策激励下,S326沿线乡镇发展了不少设施农业,但品种大多是春茬西瓜,秋季因没有好的配茬作物而撂空茬,造成资源浪费,杂草丛生,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组织基地农户去超大基地观摩学习,当时种植大户辛大海有点动心,但因对西兰花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底气不足,迟迟不肯掏钱订种苗,于是张德兰顺手从辛大海的衬衫口袋里掏出一百元说:“就仅这个先订,不够的我来垫,等你丰收了就还我。”就这样辛大海订了近100亩的西兰花苗,定植后张德兰隔三差五地往辛大海地里跑,指导他追肥管水,到了收获的季节辛大海乐疯了,跟着超大集团销售,价格10元/公斤!!有了超大和辛大海这样的种植典型,2010年6月份,又到大棚西瓜拉秧的季节了,张德兰备了课件,提上笔记本电脑,顺S326沿线的乡镇一路巡回演讲,挨户发放明白纸,就这样西兰花作为早春大棚西瓜的配茬品种在响水落地生根了,大棚早春西瓜--秋季西兰花的“双西”种植模式在响水大地悄然兴起。探索西兰花的综合利用。从2016年开始响水县西兰花呈井喷式发展,2017年4万亩,2018年10万亩,西兰花成为了响水的特色产业。产业大了,品种选择、茬口布局、采后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全产业链的问题都出来了,张德兰同志充分利用挂县强农富民这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组织县域内农业经营主体、农技推广单位,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试验示范展示基地,开展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如今响水县常年种植西兰花8万亩,现有3000立方以上的规模冷藏保鲜库近15万立方米,正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西兰花尾菜利用产品,西兰花产业带动全县近2万农民创业就业,2000多户低收入农户5000多个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响水西兰花” 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登记,响水县荣获“中国西兰花之乡”称号;西兰花已成为响水县产业富民的新名片。

开拓创新  是她奋勇争先的动力

张德兰先后主持了30多个涉农项目的实施工作,在项目建设实践中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上,从园区规划设计到生产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她一着不让,并以园区平台项目为支撑,牵头园区雨水回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建设,并于2015年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在农技推广上,她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全县农技人员开展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活动,让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从“趴案头”向“跑田头”转变,到基层一线挂钩驻点,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学习基层工作方法、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受锻炼、接地气、学技能、强本领的目的;她倡导的农技人员全员挂点留痕服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2015-2016年连续2年,被市农委表彰为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先进个人。

在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试点中,张德兰同志探索形成了一张表、一幅图、一个群、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五个一”工作模式。一张表就是制作一张“益农信息社信息统计表”,让分散个体变成统一的整体,以利通盘考虑;一幅图就是“益农信息社站点分布图”,为站点建设绘制一张交通线路图;一个群就是建一个由县、镇、村三级信息员组成的微信群,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一中心就是在“响水县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上建一个“益农信息社管理中心”;一个平台就是在益农信息社网络服务平台上,建一个响水县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2017年10月20日,在江苏省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工作会议上,响水县益农信息社建设的“五个一”模式在全省推广。

在信息服务上,她积极推广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和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农技耘”地方频道,为全县近9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的科技信息服务,自农技耘上线运行以来,响水县“农技耘”推广应用工作一直位居全省前十名。在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中,她主持的《南河镇数字乡村建设项目》获农业农村部“创新项目”,并就本项目建设情况应邀参加了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春耕论坛”演讲。2013年12月,张德兰被江苏省人社厅列为“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对象,获得资助的 “智能温室物联网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于2018年顺利结题并通过验收。

服务经营主体  让她有做不完的事

2014年,响水县黄海农场下岗职工孙静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承包了120亩土地,从事蔬菜育苗和生产,张德兰与孙静结成了帮扶对子。2015年大年初二,张德兰接到孙静电话,说瓜苗成片发死,她立即赶到现场查看:棚内温湿度正常,也不像是病害。张德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都没有答案,只好从材料上找原因,结果是用的聚氯乙烯的育苗盘子产生了有害气体造成的,重新换一批育苗盘子,瓜苗生长一切正常。经过张德兰5年多的帮扶,孙静创办盐城市皓然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年育苗能力达5000多万株,西瓜和西兰花产、加、销全产业链服务做得风生水起,年带动周边100多农户脱贫致富。孙静由此荣获盐城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盐城市劳动模范。2020年1月,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一级响应状态,人员、交通都要严格控制,而此时正是响水县早春西兰花和西瓜备耕的关键时期,为既减少人群集聚,又不误农时,张德兰同志带领县蔬菜站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重点农户进行个别分类指导,同时还通过“江苏响水现代农业交流”微信群,向群内150多个经营主体,发送疫情防控和早春蔬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并积极帮助经营主体解决劳力、农用物资供应等,全力保障春耕生产。3月下旬至5月中旬,响水的西兰花陆续上市,亩均收益都在5000元以上,看到农民脸上绽放的丰收笑容时是她最开心的时刻。张德兰的微信群里排列着许多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农场主,利用“互联网+”,张德兰和农民兄弟的感情更加深厚。她多次被省农业农村厅表彰为“送科技、添动能、促增收”活动表现突出个人。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王少华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王少华

工作单位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职称

高级农艺师

职务

副主任

年龄

55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36

推荐理由

“学农,爱农,兴农,献农”是该同志的孜孜以求,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是他一生的追求,随叫随到,风雨无阻,三十多年来放弃1600多个休息日。乡镇刚合并时,方巷镇的统防统计面积为全区倒数第一,合并一年之后一举变为第一,他负责的农民培训也多次名列全区第一。培训经验信息多次登载在省、区及中国农技推广网上,所负责的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被农业部命名为示范组织。2019年他所指导的农户赵万梅水稻亩产达到了1950斤。负责的农技耘推广应用工作,在2018年全区示范户农技耘的使用评比中,前十名方巷镇就独占八位,种田大户陈绪宝还获得了全省明星用户,王少华的农技耘应用也获得了全省交流次数和总分两项第一。由于多年来对种植大户技术指导,政策宣传,全镇大户应用新技术力度走在全区前列,如飞防事业已走出江苏,飞防器械为全区第一。2019年3月5日,方巷镇爱农植保专业合作获省五有五好专业合作社。其本人也荣获多次荣誉,省科技入户优秀指导员,扬州市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扬州市麦套稻推广先进个人及病虫害测报先进个人,邗江区农业科技优秀工作者等荣誉。

先进事迹

1965年出生的王少华已在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服务35年。朴素的衣着,黝黑的皮肤,给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农民形象。三十多年来,他孜孜以求“学农爱农兴农献农”,为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获江苏省科技入户优秀指导员、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小麦百亩丰产方二等奖、扬州市人民政府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扬州市农委麦套稻推广先进个人、市植保站病虫测报优秀测报员等荣誉称号,两获邗江区优秀共产党员,被方巷镇党委政府评为首届“方巷好人”,2018年被邗江区人社局嘉奖,2019年被邗江区农业农村局表彰为农业科技优秀工作者。

农技推广的践行者

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农民因三代三化螟爆发而造成绝收。为推广粳稻种植,提高单产,1996年王少华在邗江区黄珏镇合玉村首创了农业技术承包,进行包群众的产量,签技术承包协议,从品种选择,播期安排、移栽密度,肥水运筹病虫草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都亲自到现场指导。由于指导及时,群众管理到位,当年八十多亩的粳稻都获得了1250斤以上的亩产,最高单产超过1350斤。群众给农技站赠送锦旗,同时给他500元奖励,但被他婉拒。他负责的农民培训工作也多次获得区农民培训中心的表彰,培训信息和经验也多次在省农民培训网及中国农技推广网上登载。为搞好培训,不耽误农民兄弟打工,他习惯清晨5点赶到培训现场进行准备。他经常利用夏季晚间农民忙完田头事情后赴工农村、联合村、裔家村等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星期六、星期天到村开展培训也很正常。培训都是义务讲课,只要农民兄弟需要,总是尽力满足他们的技术需求。此外他还采取请专家来讲课,组织种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三十多年来累计培训人次超过三万人次。

情系农民服务百姓

乡镇农技员处在基层第一线,经常有群众咨询和前来要求上门诊断与技术指导。群众利益无小事,王少华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无论是正常上班还是节假日,他都时刻准备着。2004年灰飞虱大发生年,联合村潘庄组有一村民早晨4点多钟就敲门要求前去诊断指导,王少华二话未说,随即前去诊断。2016年6月22日是扬州当年雨量最大的一天,王少华坚定地骑着电动车到兴湾村梁庄组田头诊断,当时雨大得连眼睛都难睁开。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方巷镇开杨村禹庄组77岁许广明打电话要求前去诊断,王少华放下电话来回五十多里前去诊断指导。今年正月初五疫情期间,小麦种植户赵祥华兄弟俩要求田头进行技术指导,他做好个人防护,来回70多里到田头实地勘查,给出田间管理建议。此外,还要面对群众“命令式”要求前去指导。有一年盛夏周末,利民村有位吕姓村民要求中午12点20前到田头指导,迟去将影响他打牌。尽管是炎热的休息天,但王少华却依然应约指导。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由于服务态度好,指导及时,他多次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

他说真话,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2005年有群众反映秧苗僵苗不发,经王少华现场对多种类型田块查看分析,得出结论凡施了某品牌的复合肥都呈现僵苗现象。他第一时间向领导进行汇报,认为劣质肥料并且存在有害物质。区局有位副主任关心地对王少华说,没有根有据(指未化验)的话不要说,不要找麻烦。分管农业的吴副区长(高级农艺师,曾是市农科副所长)和他到田头实地查看并听取了他的分析,认为他说的对。最后对肥料进行化验,对销售单位进行了查处,赔偿了农民的损失。2010年有群众种植淮稻13,不巧当年抽穗扬花期遇高温,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保险公司人员认为该品种不是邗江主推品种,不赔偿。但王少华认为该品种虽不是主推品种,但品种审定邗江符合种植区域,今年是极端天气,后来经市农委和扬大农学院专家诊断为高温引起不结实,建议赔偿。十赔九不全,他为农民争取到了合法合理的权益。

不断学习技术更新

活到老学到老是王少华的追求。他于2015年1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与创新管理专业本科文凭。还参加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并获全国明星用户。在全国农民网络知识竞赛问答中王少华有两个原创答案被评为全国最佳。他还利用农技耘里所学到的学到了知识,帮助种田大户高祝仁和农户刁桂云及时确定病害并联系农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产量未受影响。不断学习的王少华指导水平也提高很快,2019年由他指导可农户赵万梅水稻亩产达到1950斤,农户赵万江水稻单产也达到1800斤。同时还帮助种养殖大户安装使用农技耘,让大户们用最新技术手段来指导种养殖。

今年疫情期间王少华也不放松农业技术的学习与指导。一是坚持每天登录中国农技推广APP平台和农技耘及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知农云的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二是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到田头指导,如正月初五来回70多里指导赵祥华、赵权华。与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在现场与江苏省小麦首席专家(全国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文善通电话,反映苗情,聆听指导方案。三是用好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第一时间在中国农技推广APP和农技耘平台上传田间照片,向专家进行咨询栽培技术,得到答复并将截图微信发给种植大户,还转发田间管理技术,做到了在家也能进行“云指导”。

麦套稻是低碳农业,具有免耕作,少用肥,秸秆全量还田,改善土壤的效果。为推广此项技术,第一年为示范户免费提供种子、化除农药、肥料,各个关键环节王少华都在现场指导,有时还亲自操作,示范种植的20亩水稻1300斤以上,方巷镇年推广面积一度曾达到4000亩,王少华也因此2007和2009两度获得扬州市农委麦套稻推广先进个人。在他的大力推进下,全镇飞防机械超过30台,自走式喷雾器也有十多台,方巷镇还率先用无人机在水稻上进行化除飞防试验,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统防统治。方巷的飞防也走出了邗江区走出了江苏,2011年镇康稼植保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示范组织,2019年镇爱农植保专业合作社获省"五有五好”专业合作社。

王少华的身上具有典型的老黄牛精神,从不叫苦叫累,对负责的事情总是尽全力完成。如以前病虫防治大多在星期六或星期天召开,会议结束后他总是第一时间将病虫到户宣传资料送到17个村的相关人员手中,因坐公交等车、转车浪费时间,为了能够及时开会、及时布置,王少华总是骑电动车参加会议,风雨无阻,一天下来骑车路程经常超过200里。由于多年来注重宣传与技术指导,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其所负责的栽培、植保工作,特别是病虫草害有效防治累计达到了500万亩次以上,增产效益超过1.5亿元。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只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就是王少华,也是平凡普通、无私奉献的农技人员中的一员。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金向阳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金向阳

工作单位

丹阳市珥陵镇农业服务中心

职称

高级农艺师

职务

主任

年龄

51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24

推荐理由

该同志自2011年担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以来,带领单位一班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全力打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服务三农、心系百姓”的团队,各项工作在全市综合考核中每年都能保持前三位(第一名5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2次),2015年珥陵镇农服中心荣获全国首批五星农技推广机构(镇江市范围仅此1家)。金向阳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镇、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省级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江苏省水稻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江苏省味稻小镇等多个示范项目;同时承担各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了帮助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解决生产、政策、销售等方面的问题,金向阳主动与各部门对接,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一边防控疫情,一边帮助农户建立销售平台,组建农产品销售志愿服务队,帮助农户销售大量滞销农产品。为了更好促进珥陵镇农业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金向阳经常深入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帮助他们牵线搭桥,实行公司加农户的运行模式,逐步实现企业得益、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成功打造出乡村振兴的珥陵样板。由于产业的高度融合,珥陵镇成功获批2019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现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的跨越。

先进事迹

今年51岁的金向阳,是丹阳市珥陵镇农服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凭着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情感,他在基层农技推广一线已辛勤工作了20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赖和认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一枚小小的党徽在乡村田野上熠熠发光,在为农服务路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让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增色。

甘于奉献,争当农村发展的带头人

从盐城农业学校毕业后,金向阳怀着一颗报效家乡、服务三农的赤子之心,回乡担任了一名普通的基层农技员。此后,他一直扎根在基层,奔波于田间地头传授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户解决各种难题,且随叫随到,经常加班加点,却毫无怨言,他总说:“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的使命,乡村就是我们最大的舞台,作为农技干部就要一心想着老百姓,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尽心尽职,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

珥陵镇属于黄茅老区,经济薄弱,在2016年前全镇10个行政村有8个是贫困村,严重影响当地的发展,当地党委政府要求镇农业服务中心要与各个贫困村主动对接,因地制宜拿出符合各村发展经济的农业项目,要求实现产业脱贫。作为农服中心主任的金向阳深感责任重大,他主动寻找项目,与各村领导分析研究市场以及项目发展前景,最终选择了适应贫困村产业帮扶的农业种植和渔业养殖项目,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完成了“一村一品”的培育,逐步形成花草产业,火龙果、甜瓜、葡萄、桃梨等时令鲜果产业,引进高效水产养殖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这些项目的落户,不仅让传统农业大镇调优了产业结构,做优了“农字”文章,而且这些特色花木、果品、水产和农产品加工项目也很快成为引领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致富项目,截止到2019年底已有7个村实现脱贫,剩余的1个村将在2020年实现脱贫。

心系群众,争当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在为农服务方面,金向阳一心想着农民,处处为他们排忧解难。2015年6月底的一天早上,他的手机响了,听到的是护国村种田大户张仁学急乎乎的声音:“金主任,快过来帮我们看看300多亩刚插下去几天的秧苗,已经有一半都死了。”金向阳闻讯后顾不上吃早饭,就第一时间赶到田头,进行现场查勘,初步判断是由于秧苗严重超秧龄,导致根系停止生长造成死苗,他还有点不放心诊断结果,等到上班时间又把外出检查工作的市农委副主任吴金书、稻麦专家陈正龙研究员请到现场,专家们认为诊断正确,赶快采取补救措施。随后,金向阳又召集负责插秧的机手和种粮大户等进行协商,重新调剂合格秧苗进行重插,挽回了损失。

2020年2月8日一大早,丹阳市珥陵镇桂保蔬菜合作社负责人胡桂保带着两个社员来到珥陵镇农业服务中心。胡桂保焦急地说:“你好,我们是珥陵镇扶城村搞蔬菜大棚的,我们有140多亩的马兰头、蓬蒿、药芹由于疫情爆发存在滞销,我们运不出去,外地客户也进不来,实在不知道怎么办。”金向阳马上就和他们一起赶到蔬菜基地,详细询问了合作社的疫情防控措施、蔬菜种植规模、种植品种、蔬菜销售价格、蔬菜外销运输是否畅通等。了解了合作社最近面临的困难后,现场出谋划策,帮助菜农线上线下齐发动。线上积极引导珥陵镇桂保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加入菜篮子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这个桥梁的架起,让合作社接到了很多小区、企业食堂等的订单,他们每天借助这个平台可以销售蔬菜一千多斤。通过网上销售平台,总共帮销了50多万斤蔬菜。线下为他们办理去常州凌家塘农贸市场送货后回丹的通行证,全力打通菜农的对外销售道路。农户们对此感慨万分,称赞他是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今年二月底,正值小麦春季田管的关键时期,金向阳在珥陵镇新庄村了解到,在村里承包种粮的安徽巢湖农民徐根生回老家过年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还不能返回,导致他的300多亩小麦沟系清理、除草等田间管理无法开展。为保防疫、春耕两不误,他急大户所急,立即与徐根生取得联系,通过由村干部找本地种粮大户委托代管的形式,不误农事,帮其解决了农田失管带来的心病,保证了夏粮丰收。在金向阳的关心下,因疫情影响一时不能返丹投入春耕备耕的珥陵外来种粮大户,都能及时通过农田委托代管、协管的模式,经视频对接,有效开展了春季田间管理。事后,徐根生激动地说:“今年小麦能丰收,多亏了金主任,他是我们农民的知心人。”

开拓创新,争当农业强镇的先锋者

珥陵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如何实现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迈进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为做强珥陵农业,他带领农技人员多方面寻求突破:首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到农业有人干,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培育经营主体50多家,在全镇范围内普及示范了硬地硬盘育秧、水稻机秧、机条播小麦、统防统治、机收、粮食烘干、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实现亩增产30公斤、收获损失减少10公斤、每亩节省用工费用200元以上的目标。其次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应用于水产物联网养殖、蔬菜园艺上,如花卉、珍稀苗木、特色瓜果等产业,在他的关心下碧云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尚花坊园艺有限公司等总投资达1个多亿,带动了200多人的就业,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推广稻田种养综合模式1000余亩,形成绿色大米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为老百姓增收200余万元。

为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金向阳带领农技员深入农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帮助牵线搭桥,紧紧围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一核心,多方协同构建农业兴镇体系,实行“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基地”等形式,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拉长了产业链条。2019年8月,珥陵镇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金向阳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实施后,能使珥陵立足优质稻麦产业,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一方面建设水稻种植、精深加工和以稻田观光为重点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提高特色稻米品牌附加值,提升珥陵“味稻小镇”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能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加快培育丹和醋业、恒兴醋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同时,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技术、人才、信息要素集聚,多元化协同构建农业发展体系,打造更多“明星”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含金量”,带动本地粮油就地消化,解决“粮贱伤农”问题,鼓起农民“钱袋子”。

服务三农多奉献,平凡人生闪光辉。多年来的默默付出,让金向阳和他所在的珥陵农服中心获得了百姓和组织的认可。近年来,他曾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并被评为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工作者和丹阳市劳动模范;他带领团队让珥陵镇农业农村工作连续十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让珥陵镇农服中心在2015年被认定为首批“全国五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系镇江首家。

面对这些荣誉,金向阳并不满足,他更加坚定决心要尽力尽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他说:“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我的素质,为我的父老乡亲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金向阳的心声,他将继续挥洒自己的汗水,为珥陵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陈春生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陈春生

工作单位

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职称

高级农艺师

职务

副站长

年龄

43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18

推荐理由

该同志起草并发放技术意见或阶段性管理技术意见累计100期(次),年讲课10多场次、培训人数1000多人次; 2014年以来引进小麦品种61个,筛选出扬麦23、镇麦12等优质品种,在全市累计推广在130万亩次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600余万元;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省科技创新等部省级重大项目10多项,“稻麦两熟制高产平衡技术方案”、“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高效利用模式与种养技术”等技术在我市累计推广面积160多万亩,累计增效12000多万元,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等奖项;主持开展技术试验研究4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累计20余篇,通过科学试验总结,探明了我市迟播麦的生长规律、套播麦的适宜共生期、麦田秸秆还田的要点、小麦春季渍害的补救措施、小麦“倒春寒”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等关键技术,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累计应用面积150万亩次以上,挽回损失3000多万元。

先进事迹

兴化市是全国著名粮棉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兴化市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这当中,兴化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春生和他的同伴们凝聚了太多的心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心系粮农,扎根田头,用精准科学引领种植;他躬身学习,善于探究,用得来知识回馈百姓;他勇立潮头,抢滩科技,把智慧农业落地生根。

一、心系粮农,扎根田头,用精准科学引领种植

陈春生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便条:有事找我,请到田头。上面还有他的电话号码。

三年前,63岁的陈银山,在村里帮助下,扭转了100多亩地。陈春生第一时间,走到陈银山的田头。陈银山看着眼前黑不溜秋的后生,开口就是农业科技,有些不耐烦说,我开始种田的那一年,你还没出生!

陈春生没有离开,他说,那时您只种了几亩地,现在是上百亩地。首先,您要考虑优良品种、播种量……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陈春生知道一个适宜本地种植条件的优良品种、适宜播量对粮食丰收至关重要

陈银山打开一个个编织袋,捧出一把黄灿灿的种子:年轻人,每一粒我都上手挑拣过了。陈春生三次登门,都没有拗过老陈。第四次,陈春生说,您姓陈,我也姓陈,好歹500年前是一家,我还会害你不成?您听我,我提供10亩地优良品种扬辐麦4号,每亩播25斤,你做个对比,我的收成好,下年就听我的。

老陈勉强同意。看着大面积麦苗抽穗,蓬蓬勃勃,而陈春生的那10亩并没有明显不同,老陈自信地笑了。

5月下旬一场暴风雨,老陈急急地拨打陈春生手机:陈,陈……快来,好像出现倒伏……“我在你的田头!”天放亮后老陈的水稻东一片西一片倒了,而那10亩却顽强挺立着。

去年起,老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位跟自己一样被太阳晒得黑不溜秋的年轻人。种植大户都以陈春生能够在自己的田头走一走为荣!

二、躬身学习,善于探究,用得来知识回馈百姓

陈春生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能让自己的父辈走上没有泥泞的道路。他高考的志愿全是填的农业相关的。结果如愿以偿,他……,他的骨子里热爱农田的情怀与生俱来。

兴化曾经是产棉大市,但种植棉花需要制钚、点种育苗、上水、覆膜、打洞、移苗等多道工序。程序繁琐,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棉农积极性较低。

2010年11月,陈春生听说我市荻垛镇有农户种植麦后直播棉,十分兴奋。如果直播棉能取得成功可以节约苗床,节省营养土准备、制钵、揭覆膜等环节的用工和2个月左右的管理时间,可以说是省工节本。陈春生随即和单位同事二人一起到当地进行调查。当时该地有直播棉面积600多亩,起先是由该镇征王村农民2007年开始自发示范种植的,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范围也从该村发展到荻垛镇十几个村。

通过走访,陈春生组织7位农户进行调查,了解直播棉的播期、施肥水平、病虫害防治、平时管理等情况,相比传统植棉方式,虽然亩产量下降、产值减少,但减少了用工6个,节约了物化成本,亩经济效益高于传统方式。他回到单位后立即进行总结分析,直播棉和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在品种、播期、群个体、成铃高峰期、施肥量、产量构成等均存在较大差异。两者比较,直播棉产量结构上密度高、单株成铃少,生长规律上吐絮期偏迟、存在一定风险,如何降低风险、提高产量,思路应该在提高结铃强度、缩短结铃时间上,解决的方案只能是提高密度、减少果枝台数。同时进行品种选择,研究直播棉的需肥规律,做好科学肥水运筹,保证产量。2011年开始,陈春生和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棉花室合作,进行相关试验研究,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团队开始牵头研究,进一步完善直播棉技术。同时在我市其他乡镇及周边的东台、大丰、射阳等县市扩大示范推广。为了实现机械收获,调整行距,适应机械需要,2017年江苏省首次实现了棉花机械采收,2019年我市也首次实现棉花机械采收,截止2019年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0余万亩。如今,兴化棉花面积小了,但仍坚守着阵地,在安丰镇、沙沟镇仍然保有两个试验示范基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陈春生把农民当作农技人员的老师,寻找“新思路”,并分析、完善、提高,总结出成熟的技术,反哺农业的故事在兴化广为流传。

三、勇立潮头,抢滩科技,把智慧农业落地生根

陈春生的车上,离不开三样东西:草帽、球鞋、框子。草帽遮阳,球鞋下地,框子,是用来测量单位面积稻麦穗数的。2020年6月初,陈春生的框子套在了钓鱼镇钓鱼村的小麦示范方里,突然,他的手定格了,他又试了一次,他的直觉告诉他,产量有望打破记录。

6月4日下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对扬州大学和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在兴化市钓鱼镇钓鱼村共同实施的稻茬小麦机械化优质绿色栽培超高产百亩攻关方进行了实产验收。专家组在百亩方内抽取三块代表性田块进行实割验产。经严格丈量,实际亩产分别为618.5公斤、638.6公斤和650.2公斤,百亩攻关方平均亩产635.8公斤,创泰州市百亩攻关方单产新纪录,650.2公斤同时创泰州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百亩方种植的小麦品种是扬辐麦4号,去年11月8日-10日播种,机械条播,播种量12.5公斤/亩,基本苗20万/亩左右,前茬为水稻。陈春生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松了下来。

2020年春,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田间粮食、作物管理,同样遇到难题。陈春生和他的团队开启智慧农业模式试点。他们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运用智慧农业系统的“天眼地网”,实现了农情监测、农业决策的科学化和一体化。

陈春生是个喜欢钻研的人,面对高新技术,他喜欢研究个透。智慧农业系统包括技术人员现场查看、田间物联网设备监测,以及遥感卫星监测等多个方面,陈春生可以熟练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对苗情生长状况、空气温湿度、土壤指标等超过11个技术指标进行采集上传、汇总分析,并得出指导意见。在实施过程中,陈春生主动协调试验田块,确保试验任务及时落实。帮助确定试验方案,选择适合品种,推荐镇麦12、扬麦23、宁麦13优良品种;确定3个主要播期。并分析品种特性,调整不同品种播种量。到苗情点定时开展苗情调查,并及时汇总全市苗情,与卫星图像分析苗情进行对照。疫情期间,陈春生的一张苗情图,种粮大户、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小麦长势。他为农户手机上安装监测系统平台APP,点击当前小麦管理,就会给出这个田块的苗情长势数据,并向你推荐拔节肥、孕穗肥的施药用量,从而实现精确化的管理。

陈春生在扎根田间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重大项目的建设中。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他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省科技创新等部省级重大项目10多项。“超级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均顺利通过了验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陈春生参与的 “超级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 等数十个项目分别荣获江苏农业丰收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他本人荣获“2012年度全省农作物新技术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农业大学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外聘专家”等荣誉、2020年1月荣获“最美泰州人(基层干部先进典型)”。

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看到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致富,陈春生觉得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是为农民谋利益的事,我都会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服务,全力扎根在脚下的这片泥土中”。

“最美农技员”候选人李勇基本情况

情况

姓名

李勇

工作单位

泗阳县水产技术指导站

职称

高级工程师

职务

站长

年龄

56

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年)

35

推荐理由

该同志政治素质过硬,作风扎实,业绩突出,服务方式多样,长期奋战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一颗真诚无私的心奉献给丰收的土地,把所学知识、个人专长无私传授给广大农民,以平凡人的心态在农技推广战线上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员,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解决了农民在养殖过程中碰到的许多难题。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他先后引进推广了河蟹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青虾河蟹混养技术、泥鳅养殖技术、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小龙虾养殖技术、优质鱼类高效养殖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模式,成效显著,受到省市县各级部门多次表彰。他的事迹被宿迁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宣传报道。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惠民兴村带头人”、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十二五”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优秀专家”、宿迁市“优秀科技专家”、宿迁市“十大科技之星”提名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与奖项。

先进事迹

泗阳县地处江苏省宿迁市东部,南濒美丽富饶的洪泽湖,境内河网密布,水产资源丰富,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有“平原林海,世外桃源”、“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等美誉。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35年如一日,在渔业技术推广战线上默默耕耘,为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技服务“贴心人”。李勇,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泗阳县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作为一名基层渔业技术推广员,李勇急渔民所急,想渔民所想,“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解决渔民的养殖难题。为带动当地渔民增收,他先后引进推广河蟹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青虾河蟹混养技术、泥鳅养殖技术、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小龙虾养殖技术、优质鱼类高效养殖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模式。近年来,李勇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惠民兴村带头人”、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十二五”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优秀专家”、宿迁市“优秀科技专家”、宿迁市“十大科技之星”提名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与奖项。

爱上水产  我是要做一辈子的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1985年7月,李勇从连云港水产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泗阳县屠园乡人民政府任文书,作为“四化”干部培养。第二年,县政府提出向洪泽湖进军、走水路奔小康等发展农村经济的新举措。李勇主动向县里提出要调到县水产系统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时任乡主要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李啊,你是被列为后备干部培养的,试用期满后,乡里拟提拔你做党委秘书,你在乡镇行政岗位上工作,以后提拔机会多,成长速度快,若调到县水产系统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可能一干就是一辈子,你要想好了。”身边的同事、同学等听说他申请调动,都劝他不要走,家里人也不支持他离开乡政府去干渔技员工作,但他面对领导同事等人却说:“我喜欢水产,干水产是我的志向,高考志愿填的所有专业都是涉渔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好好干,也一定能干出成绩”。就这样,他放弃了被大家普遍看好的美好前途,走上县水产技术指导站渔技员工作岗位上。

20世纪90年代,县里拟提拨一批事业单位年轻技干到乡镇任职,李勇在拟推荐名单中。但李勇婉言谢绝了。相继几次转行提拨的机会,但都被他一一放弃了。“不后悔。”李勇坦言:“我只适合当渔技员,我爱水产,我学的是水产,我这辈子只爱干渔技推广这一件事。”

试水养殖“运动” 解渔民“三怕”窘境

20世纪90年代初,泗阳县渔民养殖不赚钱、多南下打工,出现为解决人们吃鱼难做出贡献的精养鱼塘被抛荒弃养的情况。水面资源不可浪费,增加渔民收入迫在眉睫。1993年,李勇跑遍国内各大水产市场和基地,了解到河蟹、甲鱼等特种水产品市场行情看涨,人工养殖前景广阔。随后,他回乡宣传发动,组织渔民开展养殖。然而,“怕”技术难学、“怕”产品难销、“怕”亏本让当时的渔民无人敢跟着李勇,来试水这场养殖“运动”。为打消渔民心头顾虑,李勇经请示上级领导同意,选择问题比较突出的原众兴镇桃源村,蹲点示范搞推广,重点推广养殖成本相对较低的河蟹大眼幼体当年一步养成技术。他自费建设一栋水产温室大棚,用于河蟹五期幼蟹培育,同时选用一个5亩的鱼种池进行五期幼蟹接力养成商品蟹的试验与示范。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李勇白天搞培训,晚上吃住在池塘。在河蟹大棚育苗的2个多月时间里,为观察蟹苗生长发育情况,他连续多天睡不上一个安稳觉,甚至端着饭碗吃饭也能打起盹来,一次还将饭碗掉在地上。养殖过程中,他经常请周边渔民到池塘观摩学习,并为刘浩等3位养殖户无偿提供部分五期幼蟹苗种。为让村民尽快掌握养殖技术,他从清塘消毒、栽草投螺、苗种放养,到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手把手地教大家操作。

劳之所得颇丰。当年的3位养殖户一跃成为当时村里响当当的万元户。刘浩说:“养一年螃蟹的收入超过我以前养十年鱼的收入!”。在李勇的示范指导与推广下,河蟹养殖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据统计,泗阳县养蟹面积由当年的不足100亩,一跃发展到第二年的近1万亩。截止目前,全县河蟹养殖面积近20万亩,年产量2万余吨,纯利润近10亿元。原众兴镇桃源村支书朱成银说:“没有当年李站长的示范推广,就没有我村今天的河蟹产业;没有李站长一帮渔技人员的持续推广,更不会有全县河蟹产业的繁荣兴旺。”。

10多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 “面瘫”渔技员在路上

“渔民养鱼养蟹很辛苦,赚点钱不容易,老人看病,小孩上学,人情来往等,都指望着养鱼养蟹的收入,我能用一已之力帮助一下,也算是尽心尽责。”李勇心心念念着村民。

1992年冬季,由于连续多天在高渡镇渔塘开挖现场蹲点指导,身体疲劳外加寒风侵袭,李勇不慎得了“面瘫”。为不影响工作,他找医生配了点药后,坚持每天到施工现场,待到工程全部结束时,他的小病因未得到及时治疗而烙下顽固性“面瘫”。后虽经多家医院治疗,仍未能完全恢复。2007年,众兴镇二桥附近,渔民养的河蟹死亡严重,李勇又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赶往现场,经过诊断处理后,返回途中,雨天路滑,他不慎连车带人一起摔进路边深沟,身体多处骨折,当场昏迷。幸好当地一位渔民路过将其救起,并送往医院救治,经过3次手术才抢救过来。出院后,因伤势严重留下了后遗症,至今走路还有点不利索。

刚做渔技员时,他每天下乡骑自行车,2000年,为提高工作效率,开始改骑摩托车。粗略估算,他平均半年要磨烂一副车胎,两年换一辆自行车。几十年来,他换了10多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头盔碰坏了许多。“当你为心中的目标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是感觉不到辛苦的,每当我看到渔民兄弟满意的笑脸时,快乐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李勇笑着说。

80多万字笔记 40多篇专业论文 练就授“渔”本领

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李勇认识到,要搞好水产技术推广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必须有一手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地为广大渔农提供优质服务。多年来,他订阅《中国水产》《科学养鱼》等专业杂志,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学等专业书籍,写下了8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为掌握渔业发展最新动态,他多次利用开会、培训等机会到广东、湖北、浙江、山东等省市拜师学艺。他积极参加农业部、省、市渔业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班,不断充实自己。他经常挤时间在网上阅读,认真学习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实用先进技术,不断丰富和充实自我。如今,李勇已系统性地熟练掌握水产专业相关技术,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研推广等项目多项,硬是从一个中专生蜕变成一位精通业务工作的水产高级工程师,获国家、省、市、县科技奖及专利发明授权多项,先后在《农业与技术》、《科学养鱼》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

多年来,利用积极牵头策划并开展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科学养鱼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每年开展大型的科技下乡活动10多次,免费发放科学养鱼资料3余万份,科技图书1万余册,义诊6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近1万元,受益群众5000多人;每年举办科学养鱼报告会10余场次,听众1000余人;举办科学养鱼展览10余次,受益群众近万余人。

通过一系列科学养鱼活动的开展,普及水产知识,促进当地群众的科学养鱼水平提高,为泗阳县培养了一大批水产技术骨干和养殖大户。此外,李勇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市县水产科研示范推广项目几十项,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指标,撰写项目申报、验收、总结等材料数十份。成为当地水产养殖企业和广大渔民广为称颂的接地气的“水产专家”。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本网为公益性网站,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转载此文,请与本站联系)

客服热线:0519-83297678 18001502158 18994758929 传真号码:0519-83297678
主办:常州智慧通创新创业策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10室 邮编:213000 苏ICP备11078573号
技术支持:易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