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1 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您好,欢迎来到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计划 >> 常州市 >> 市委组织部
关于印发《常州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常创新办发〔2022〕7号
关于印发《常州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建设全链式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加速集聚双创人才、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支撑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建设,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制定了《常州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现予以印发,请认真按照执行。


常州市创新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常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9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推进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

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是集聚人才、资本、技术、数据、政策等创新资源,以招引科创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及优化政策服务供给为目标,构建全链条科技创业孵化体系的产业孵育平台,是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的新形态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圈。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综合体,支撑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常州建设,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落实“532”发展战略和“两湖”创新区建设部署,突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发展内涵,着眼建设融产业生态、数字生态、创业生态、研发生态、金融生态、服务生态于一体的创新中轴,加快培育以集约化配置创新要素、集成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为特征的综合体,配置高密度科技服务资源、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成长创新主体、集聚高层次双创人才、加快高质量产业育成,发挥品牌导向作用,引导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从横向松散型布局向垂直紧凑型聚合转变,涵养高品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产、城、人”融合一体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4年底,全市建成、提升综合体12家以上;引进各类人才超5000人,其中符合龙城英才计划标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150个;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500家,吸引超50家科技服务业机构入驻,打响5个综合体服务品牌。将综合体打造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布局重点未来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培育地标创新产业集群的“主引擎”。

三、重点任务

坚持“盘活存量为主、改造新建结合、多种模式运营”原则,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支持各辖市区及常州经开区,服务“两湖”创新区重点创新组团建设,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实际,结合特色产业地标,通过凝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条件、营造创新环境、涵养创新生态,打造高能级综合体。各地区聚焦创新生态六大子生态,围绕“六度创新空间”建设1-2家综合体,通过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综合体建设,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型经济增长引擎。

(一)凝聚科技产业的浓度

一是产业特色鲜明。聚焦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入驻企业有一定比例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二是科技含量突出。入驻企业(团队)应有一定比例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且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入驻企业有一定比例拥有行业前沿技术,实现进口替代或解决“卡脖子”问题。三是企业梯次培育。招引项目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标准,入驻企业(团队)以三年内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持续培育一批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

(二)拓展数字赋能的维度

一是突出数字要素赋能。支持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及开发园区将数字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向综合体集聚,强化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基础地位。二是开放数据应用场景。为创业企业开放数据和应用场景,从支持场地空间、科技项目等向支持数据、支持场景、支持需求方向转变。三是提高数字发展能力。支持入驻企业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嵌链、赋智能力。

(三)推升人才团队的高度

一是拥有高层次双创人才。集聚一批符合省双创、龙城英才等人才计划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有一定数量比例的硕士以上学历就业人员。二是拥有高水平研发人员。入驻企业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紧扣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全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三是拥有高质量管理团队。打造拥有全球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创新组织能力、卓越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科技企业家,实施成熟、可行的商业计划,并配齐专业的管理和营销团队。

(四)夯实服务机构的密度

一是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以自建、合作、共建或引进等方式,配置产业特色鲜明的研发机构,拓宽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渠道,围绕产业创新需求提供研发设计服务。二是建设高质量检测平台。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为入驻企业(团队)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并纳入常州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社会共享。三是拓展高水平服务资源。集聚标准认证、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一批科技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可“拎包创新”的一站式创新支持。鼓励与以、德、英等国家开展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创新机制,链接全球双创资源。探索在创新资源富集区域设立海外创新中心、海外联络站及离岸孵化器,汇聚一流人才、团队、项目、企业、资本。

(五)激活金融资本的热度

一是开展早期投资。运营机构应设立种子基金,或与天使基金、风创投基金、相关产业基金等深度整合,鼓励“投早投小”、以资引企,投资有发展潜力的高品质科创项目。二是联动金融机构。与银行、保险及担保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满足载体内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吸引资本高度关注。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上资本市场“舞台”,入驻企业获得投融资支持的比例不断增加。

(六)展现配套服务的温度

一是服务专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创业孵化服务队伍及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创业咨询、辅导和技术、金融、管理、商务、市场、国际合作等方面可“拎包创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持,帮助入驻企业链接导入优质科创资源。二是氛围活跃。配建会议会展等共享活动场所和休闲茶吧、咖啡馆等交流空间,常态化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讲堂、科创训练营、投融资路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生活便利。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打造“吃住行医教娱”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圈,配套有完善的生活、交通、餐饮、医疗、文化、商务等服务设施,带动周边商圈互动发展;自建或与周边单位合作,提供设施完善、服务周到、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为就业人员就近解决托儿等教育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七)加强组织领导

综合体建设由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牵头统筹推进。市科技局会同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做好综合体的建设论证、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协调解决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与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及开发园区的工作联动机制,协调推进综合体建设。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应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体“建管服”模式,坚持前瞻规划、安全建设、市场运营、行业管理、政务服务全链条推进。

(八)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创新政策支持综合体发展,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市科技孵育计划中设立综合体建设专项资金,对符合要求的综合体建设运营机构,给予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充分发挥市中小微企业信保基金信贷增信作用,支持综合体入驻企业信贷融资需求。强化综合体与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龙城科创发展基金等市级科创基金对接,投资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充分利用好龙城英才政策对双创人才的支持,鼓励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

(九)加强业务指导

引导支持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及开发园区依托各类科技孵化机构、产业集团企业、科创社区运营机构、平台型企业等产业组织者围绕“六度创新空间”建设综合体,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统筹各类专业力量加强业务指导。

(十)实施考核评价

创新机制、精益管理,构建“精细化”考核体系。市创新办、市委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综合体考核方案,项目实施期原则上为三年,对综合体建设和运行质效分年度进行中期评价和项目验收考核。对按期完成各阶段目标的,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奖励。设置综合体建设验收指标(总分120分):共性指标(50分)、个性指标(50分),加分项(20分)。共性指标、加分项见附件3,个性指标原则上由每个综合体提出10项左右。

附件

1.综合体建设重点发展方向

2. 工作指标年度分解表

3. 综合体建设验收共性指标及加分项(50分+20分)

 

客服热线:0519-83297678 18001502158 18994758929 传真号码:0519-83297678
主办:常州智慧通创新创业策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10室 邮编:213000 苏ICP备11078573号
技术支持:易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