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1 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您好,欢迎来到智慧通企业创新管理服务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速递 >> 常州市 >> 市政府
关于印发《常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名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17-00191
主题分类:其他 体裁分类:通知 组配分类: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件编号:常政办发〔2017〕133号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产生日期:2017-07-31 发布日期:2017-08-06 废止日期:
内容概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常政办发〔2017〕133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常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苏南五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的批复》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2017—2019年)。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创新载体能力建设、质量品牌提升等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协同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探索创新驱动、先进制造、开放融合、特色发展新模式,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示范经验。
  (二)主要目标。到2019年,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若干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
  1. 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的比例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103,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建成80个以上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和160个以上市级智能车间(工厂)。
  2.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智能装备、轨道交通、光伏、智能电网、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石墨烯、碳纤维等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研制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50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件。研制并应用50个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和150个市级首台(套)装备。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和江苏名牌分别达到106件、450件、200个。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十大产业链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8%,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5.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冶金、化工、建材等比重逐步降低,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60%,培育100家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省级以上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75%。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8家。
  4. 质量规模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34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左右,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超过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5. 生态友好绿色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2%,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6%,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20%。土地产出效益和节地水平大幅提高。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和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提升,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品牌信誉等软实力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突破重点领域,发展高端产业。一是大力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聚焦智能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纺织机械、基础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先进碳材料、新型特种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及专业设备、信息通讯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半导体新光源)、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可再生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五大重点领域20个细分行业,统筹综合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冶金、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支撑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等)
  (二)深化两化融合,推行智能制造。一是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大中型企业关键装备核心工序“数控一代”全覆盖和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全覆盖。二是实施企业互联网提升计划。支持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和管理能力提升,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支持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制造新基础发展与应用,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争取更多企业进入国家和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推进科教城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三是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推进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生产要素协同共享,发展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工业电子商务、在线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三)创新新型业态,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一是发展多形态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加大重点企业和项目培育。建立服务型制造发展项目数据库,动态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以龙头制造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支撑,认定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三是加快服务化集聚创新。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工业园区等,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集聚基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等)
  (四)高效利用资源,推进绿色制造。一是严格源头控制。按照国家对部分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的政策要求,落实《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试点。二是推进绿色制造工程。贯彻《江苏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培育绿色制造理念,严格绿色设计。在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支持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设施等技术改造。支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绿色示范创建,创建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工厂15家以上。三是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加快工业厂房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化工、印染、建材等重点行业整治,实施减化暨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推动全市化工行业向集聚化、低碳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等)
  (五)深化开放合作,培育国际化企业。推动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提高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高端终端产品、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项目;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二是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引导企业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以新设、并购、参股、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培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是开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建立产业投资项目库,推动输变电、农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伏以及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优势企业走出去,鼓励支持企业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经信委)
  (六)提升产品质量,塑造自主品牌。强化质量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质量奖。强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三品”战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鼓励企业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开展国际对标、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提高品牌竞争力、推进品牌国际化,提升消费品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使用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牵头单位:市质监局、工商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等)
  三、突出重点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一)试点探索创新驱动模式。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创新驱动机制和体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优势和不足,制定适合我市创新发展相关政策和容错机制,探索创新驱动新模式。
  1.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推进 “十百千”工程。加大协同推进力度,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企业创新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开放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加强原创技术研发;支持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创新企业。二是进一步发挥创新功能区作用。依托科教城、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智能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长江智能研究院等创新综合高地,引领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合作,争创国家和省级创新中心。三是进一步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制定鼓励企业转化应用政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化和效益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等)
  2. 工业强基。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按照联合攻关、示范带动,形成机制、促进转化,建立平台、完善服务等要求,在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一是在关键产业上实现突破。瞄准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等智能终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开发,以及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化等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在高速列车用高性能制动盘和牵引系统、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的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在全市培育一批“四基”特色产业和企业。二是在关键平台建设上求突破。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科教城等载体开展对接,建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等)
  (二)试点探索产业发展模式
  1. 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链式整合、基地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区域特色优势品牌,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是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其中推进先进轨道交通产业整体集成跨越发展,支持戚机厂、戚研所、今创、新誉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提升在高铁、城铁和轨道交通工程的总包集成能力;推进石墨烯、高性能碳纤维等先进材料产业化进程,建成国内高等级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重要的产业基地;推进光伏上游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扩大分布式和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二是培育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放大轨道交通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两大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引导作用,再创建一批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发展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和企业。加快“军转民”和“民参军”步伐,新增常州高新区和溧阳中关村产业园两家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天宁区建设一流的军民融合产业园。(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商务局,配合单位:有关开发园区等)
  2. 中小企业创业。探索实施“建设众创空间、培育创业主体、孵育创业企业、建设投融资体系、提升创业服务、营造创业文化”六大行动,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一是建设众创空间。抢抓国家深入推进双创工程机遇,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培育一批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二是培育创业主体。深入实施市“龙城英才”计划,大力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常创新创业,允许和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三是孵育创业企业。支持推动常州科教城等一批创新型园区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和特色基地建设,搭建一批共享平台。依托常州众创云服务平台、常州创业公共服务网等载体,集聚创业资源,孵化创业企业。四是建设投融资体系。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扩大创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建立健全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和经办银行风险共担机制。五是提升创业服务。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推进创业培训提质增效、完善创业导师辅导制度等措施,全面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六是营造创业文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引领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创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创客精神,营造创业文化。(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人社局、科技局、商务局等)
  (三)试点探索先进制造模式
  一是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城市名片。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推动全市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制定新一轮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二是培育示范工程。实施企业智能装备升级计划,引导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工厂),推动传统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三是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和新模式。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等方面加强智能化改造,搭建智能制造云平台,探索建设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网络协同制造模式、远程运维服务模式和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四是制定智能车间通用评价标准。依托“常州智能制造推广联盟”,制定全省首个市级智能车间通用评价标准,鼓励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试点对标,精确引导企业建设智能车间,加快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四)试点探索开放融合模式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探索推动协同制造、人工智能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设备租赁、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模式。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式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做大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开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试点培育工作,深化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等)
  同时,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质量品牌提升、军民融合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先进制造、开放融合新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市制造强市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试点示范取得实效。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推进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加强分类指导。各单位(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机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落实,按要求组织试点示范、探索总结模式路径和经验做法,每年报送进展情况,试点完成后适时开展绩效评估,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在创新、产业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和高端项目。设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强化金融支持实体力度。采取长期租赁、弹性出让等方式,重点保障年度重大项目中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用地。整合各部门数据,建设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综合分析评价,为优化工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支撑体系,聚焦制造业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发挥政府部门、高校、职业院校、院所、企业作用,着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对接国家“千人计划”,深化“龙城英才计划”,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加大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工匠技能人才。建立智能制造专家库,加大对智能制造优秀人才奖励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网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鼓励服务平台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产品和质优价惠服务。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着力推进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示范平台。突出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为企业实施研发创新和信息化改造提供信息技术、管控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提高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
  • 上一篇:市政府关于加快企业股改上市的若干意见
  • 下一篇:转发省政府关于发布江苏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7年本)的通知
  • 客服热线:0519-83297678 18001502158 18994758929 传真号码:0519-83297678
    主办:常州智慧通创新创业策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10室 邮编:213000 苏ICP备11078573号
    技术支持:易龙科技